来源:黑龙江大学报

“新闻的灵魂,在于对‘人’的关注,通过对细节的深入刻画,来展现他们背后不平凡的故事。”

谈及如何使人物报道有棱有角,张士英这样说道。

从细节之处刻画鲜活人物!光明日报资深记者张士英这样讲述人物报道

11月28日18时,光明日报黑龙江记者站负责人张士英来到黑龙江大学,在主楼一楼报告厅作《人物报道如何有棱有角》主题讲座,分享自己的从业心得与写作经验。学校新媒体联盟各团队师生代表共计200余人参加讲座。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其滨主持讲座。

从细节之处刻画鲜活人物!光明日报资深记者张士英这样讲述人物报道

“做采访就是要下笨功夫做功课,下苦功夫磨稿。”张士英用大量亲身采访经历指出,在采访前要广泛搜集和研究相关资料,了解被采访者的作品和经历,确保自己在对话中能够有的放矢,提问精准。“唯有充分的准备,赢得被采访者的尊重与信任,才能更深入地挖掘到有价值的信息。”采访结束后,要反复推敲文字,力求每一个句子都能精准传达被采访者的思想精髓,每一句话都能触动读者的心灵。

从细节之处刻画鲜活人物!光明日报资深记者张士英这样讲述人物报道

张士英围绕三组关键词“快与慢”“小与大”“有与无”对如何挖掘报道的特性展开丰富的论述。恰如由高铁至火车,出行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人们由追求快捷至向往温情的转变;又如一个又一个“插秧专项”的产生,寓意着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更与民生紧密相关……她用大量的新闻实例论证了“新闻的灵魂在于对‘人’的关注”,最能打动人的、能让人记住的便是细节,“少做好人式报道和一笔带过式报道”,尽量用白描手法去描述客观事物,展现出现场感、真实感。

从细节之处刻画鲜活人物!光明日报资深记者张士英这样讲述人物报道

张士英以撰写《秦世俊:为了0.01毫米的精度》一文中遇到的瓶颈为例,说明“白描式报道”的重要性。在采访“大国工匠”秦世俊时,这位顶尖工程师起初给她的印象仅限于其炉火纯青的技术水平。在不断学习浏览文章的过程中,她获得了灵感,决定将报道的视角从单纯的工作技能展示转向秦世俊的个人成长历程,力求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来刻画人物。在修改过程中,张士英摒弃了笼统的叙述,转而精准捕捉并描绘秦世俊在工作与学习中展现出的独特细节。“要抓住人物的一个侧面写深写透。”她运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勾勒出秦世俊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自画像”,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既真实又深刻。

“想写好人物,一定要走到人物身边。”在筹备哈尔滨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刘羲檬的采访过程中,张士英决定前往刘羲檬的家中,将采访场地设定在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更贴近人物的真实生活,捕捉到那些细腻入微的情感与故事。”她与刘羲檬的家人、邻居进行深入交谈,进一步真实感受刘羲檬的生活,了解到这一感人故事背后的艰辛。带着这份深深的触动,张士英写出了令人动容的人物报道。她告诉同学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深入一线、亲身体验始终是写出优秀人物报道不可或缺的关键。

从细节之处刻画鲜活人物!光明日报资深记者张士英这样讲述人物报道

讲座结束时,现场掌声雷动。同学们对张士英老师的倾囊分享表示感谢:“张士英老师的分享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优秀的记者不仅是时代的记录者,更是社会变迁的见证者与推动者。我们应学会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平凡中的伟大,用细腻的情感去捕捉生活里的真善美。正如张老师所言,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用情去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