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申谨睿

“资源小省”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浙江何以成长为“经济大省”?
图源:Pixabay

“通过标准化的设计和生产流程生产出满足客户特殊需求、经济实惠的产品,是新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彼得·马什在《新工业革命》一书中指出,从定制化量产迈向个性化量产,已成为制造业的主流趋势。

位于浙江杭州的新华三未来工厂,依托5G技术打造的柔性生产线,可通过设备配置、参数调整、工具更换等一系列举措,在短时间内完成一种产线到另一种产线的切换。相较于传统的刚性产线,柔性生产的换线效率提升了7-10倍,人均产出提升了5倍。

浙江是资源小省,却也是经济大省。浙江陆域面积10.5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较小的省份之一,同时山多地少被称为“七山一水两分田”。2023年,浙江全省生产总值为82553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6.5%。

“地瓜经济”是浙江省创新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为打破空间限制,浙江鼓励企业像地瓜一样,扎根本地,将藤蔓延伸至四面八方汲取更多养分——推广浙江产品,同时引进新的原材料、技术与供销关系,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更大空间的发展。这也成为浙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抓手之一。

近日,时代周报记者受邀参与工信部“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浙江站采访活动。从农业生产到医疗设备创新,从服装制造到核电建设,从锂电池研发到汽车零部件模块化协同,前沿科技正被浙江诸多企业应用于生产实践,以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打造工业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浙江工业经济总量规模拾阶而上,持续增长——1994年才刚刚突破千亿元大关,2008年超1万亿元,2017年突破2万亿元,2023年已增长至29412亿元。

工业与数字化融合发展,成为浙江工业经济增长助推力。2023年,浙江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4.33万亿元,占GDP比重52.5%;今年上半年,浙江工业增加值增长7.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4.6%。

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进一步深度融合,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路径。传统工业正迈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浙江带来哪些启示?

不破不立,粗放转向集约

过去,“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集聚模式是推动浙江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主流模式之一。面对新发展主题,粗放式分工下的制造业还存在着专业化程度低、企业间协作配套关系弱、产业集中度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等问题。

集中投入生产要素,集约优化资源配置成为可选项,乃至必选项。从产业链发展中找出路,是浙江打破空间制约、迈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的关键一步。2023年,浙江省政府出台《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 (2023—2027年)》,明确启动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

“4”是指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消费与健康、绿色石化与新材料等4个万亿级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15”为数字安防与网络通信、集成电路、智能光伏、高端软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15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X”是指重点聚焦“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等前沿领域,重点培育若干高成长性百亿级“新星”产业集群,意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领域集中,实现产业高端化。

“链群结合”是推动“415X”产业集群建设的重要抓手。

“链”指产业链,“群”则为产业集群。浙江实施“链长+链主”协同机制,推动产业集群的建设。“链长”由省领导担任,“链主”则为在产业中具有核心优势地位,对优化资源配置、技术产品创新和产业生态构建有重大影响力的企业。

链主企业是强链的核心。浙江三一装备有限公司是三一重工全资子公司,是三一集团履带起重机的全球生产基地,公司研发生产的“三一SCC36000A履带起重机”被称作“全球第一吊”,填补了我国特大型履带起重机领域的空白。

“资源小省”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浙江何以成长为“经济大省”?
浙江三一装备有限公司 时代周报记者摄

作为链主型未来工厂,三一装备在智能工厂建设中,形成了一套覆盖设计、制造、成品等各环节的数字化管理和研发的方法论。“依托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公司基于可复用的知识与模式打造成工业APP,将相关服务进行全行业的推广,发挥‘链主型’未来工厂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整合作用。”三一装备首席信息官韩鹏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韩鹏介绍,三一装备构建的供应链管理App,已实现对产业链上游企业的引导与管理。该系统以公司重点订单的需求为驱动,制定精准、柔性的采购计划,具备签订采购合同、安排物流、自动报账等功能。

“链群结合”之下,效益倍增。滨江小镇是浙江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起源点,因产业聚集度高、研发创新实力强、人才密度领先、配套设施完善,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数字经济产业链和产业生态,汇聚了海康威视、安恒信息、矽力杰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还吸引了一批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型人才。2023年,滨江小镇实现总产出1693.3亿元,营收3051.3亿元,税收收入60亿元,是浙江省唯一规上工业产出超千亿的特色小镇。

市场环节瞬息万变,这一动态、共享同时又相对独立自主、可发挥带动协同效应的合作机制无疑是做厚产业链、做深价值链的一条有效路径。

筑牢“压舱石”,锻造新优势

早期,浙江工业的产业主体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初加工构成。历经数次调整革新,浙江已形成工业门类相对齐全、轻工业较为发达、重工业具有较好基础的产业结构。

2023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前5的行业依次是电气机械、化学原料、电子通信、汽车、通用设备。近年,浙江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信息革命、产业变革的机遇,由数字经济引领的新兴产业已成为浙江工业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67.1%、46.2%、33.3%和17.1%。

高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并非“蒙眼狂奔”,企业效益在不断提升。2023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5997亿元,自2013年以来年均增长5.9%;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7元,比2013年减少1.5元;资产负债率为54.6%,比2013年末下降4.7%。

新技术的应用是企业经营向好的关键。杭州鹏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鹏成新能源”)是一家集锂电池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覆盖电力叉车、登高车等工程机械和储能领域。

锂电池属交叉学科领域,高素质综合人才紧缺。上游原材料价格普涨,碳酸锂产能释放缓慢,价格仍然高企。同时,下游消费电子产品迭代加快,对锂电池性能要求不断提高。三重压力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成本、研发成本、用人成本以及固定投资。

为降本增效,鹏成新能源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设计方案,进行可视化和交互性评估,使得PCB(印刷电路板)板研发项目周期由原先的2.5月/个降到1月/个,开发成本平均降低20%。同时,该公司布局的全自动生产线,采用电芯充放电测试系统、高精度自动涂胶系统、高速自动化装配线技术,将人力配置降低65%,产品良率提升至99%以上。

鹏成新能源自主研发的能源综合数据平台,对工厂二氧化碳减排实时分析管控,使得能源利用率提升了20%。

如果说新兴产业是新型工业化的排头兵,那么传统产业便是这场革新的大后方。传统产业的改造势在必行。浙江省2024年上半年出台《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高水平传承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举措》和《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两个文件,累计发布现代纺织等7个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意在推动传统、新兴产业双向发展,促进结构优化升级。

“作为一家生产针织内衣的代表性企业,我们当下面临市场饱和、技术更新缓慢、管理体系僵化和创新能力不足等挑战。”浙江珊琪服饰首席信息官彭新恒向时代周报记者直言,服装制造业正面临从传统人工密集型向自动化和智能化转型的重要阶段,“企业要生存必须从管理、生产以及经营模式上寻求转型。”

由于生产设备众多,且分散在不同的楼层,珊琪服饰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数据共享机制。这导致数据无法在企业内部自由流通和整合,企业难以实现高效的数字化管理。彭新恒介绍,为解决这一痛点,公司通过5G和数字孪生的结合,搭建了智能运营管理平台驾驶舱,实现了对实体工厂的数字化映射,以及生产全流程的可视可控,方便员工实时掌握生产进度和设备状态。

“数字化转型带动了公司经济效益的提升。”彭新恒预计,新技术的应用将使公司生产效率提升25%,能耗降低20%,人员成本降低10%。

筑牢“压舱石”,锻造新优势,浙江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走出了扎实步伐。

多方共建,联合行动

新型工业化难以一蹴而就,也不是单点、单项的革新,而是一场牵涉多方的联合行动。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创建于1869年,是中国西医发源地之一、全国首家三级甲等医院。为实现医疗资源在线共享以及急救、重症救治的快速反应,浙大二院联合浙江移动打造了基于5G网络的远程B超、VR沉浸式诊疗、远程视频互动、远程急救平台、无人机物流五大子系统,以及VR探视、视频查房、AI筛查、5G-ICU、物流机器人、消毒机器人等应用。

“资源小省”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浙江何以成长为“经济大省”?
浙大二院的5G救护车 时代周报记者摄

互联网科技催生了新型医疗生产力。如无人机能够实现紧急医疗资源(血制品)共享与高速周转,让特殊病人足不出户就能接受快速诊疗。其次,远程诊疗和远程手术辅助,能极大解决优质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打破优质医疗资源的时空限制,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普惠水平。

“医疗与科技的结合是得益于多方共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张茂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浙江移动具备非常丰富系统的技术和设备基础,和医院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医疗的数字化水平。

“双方合作初期,浙江移动通过对通信和设备知识的普及,不仅助力我们双方完成业务场景的耦合,还探索出更多的新应用场景。”谈到与浙江移动的合作,张茂介绍,双方未做过多的责任划分,“合作的推进来自相互信任的支撑。”

“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张茂认为,目前数字化医疗还处于探索阶段,待成熟的商业模式落地,才是合作双方讨论成本、回报的时候。

新型工业化的向心力还出现在地头田间。

星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星光农业”)是一家综合性现代化农业企业,致力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业务包括高品质粮油生产经营、数字农业、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现代农业装备推广等。

在南浔区700M 5G+数字大田智慧管理平台项目中,星光农业将传感器设备应用于大田之中。这些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土壤的湿度、温度、养分含量以及农作物的生长状态等关键信息。通过 5G+700M 网络,将监测数据迅速传输到管理平台,为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农业是政策友好型产业,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保驾护航。”星光农业旗下中科台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周建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在全域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大背景下,浙江在2021年启动“双强”行动,深化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近年不断加大农业“双强”资金政策投入,支持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先进适用农机具推广应用等重点工作。

政策支持下,来自学界、业界的多方力量成立了浙江省未来工厂联盟。“联盟成员不乏浙江大学、浙农集团、正大集团等行业翘楚,但面对全产业链的系统性工程,大家更倾向于发挥各自特长,通力合作完成任务。”周建说。

“把技术推广至农户中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周建向时代周报记者回忆,“智慧农田”推广初期,也遭到了部分农户的抵触,“农户难免对农业生产存在刻板印象,认为农耕讲究的是经验的积累,农户甚至会产生‘与技术抢夺饭碗’的误解。”

“在经过多次知识普及之后,农户们最终加入了新兴农业生产的大军中,如今都成为我们公司的合作伙伴。”周建测算,新生产模式之下,每亩农田的收益比此前要多出280元。这部分经济收益60%来自生产中的降本增效,40%来自稻谷提质后单位销售额的增高。

“资源小省”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浙江何以成长为“经济大省”?
数字大田所产粳米 时代周报记者摄

“对农户而言,智慧农田省去了农机采购和维修、种苗筛选等成本;智能技术对农田的监测与精细化管理,让稻谷的质量所有提升,相应地,售价也会上升。”周建称,原本一位抵触智能化的农户拥有300亩农田,如今智能化生产每年为他多带来约85000元的收益。

“技术赋能也好,模式赋能也罢,抛开企业发展,推动产业进步是智慧农田的价值所在。”周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