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寿离场,杭州银行不“香”了吗?

11月25日晚,杭州银行发布公告称,中国人寿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共减持公司股份5930.28万股,占其实施本次减持计划前公司普通股总股本的1.00%,减持总金额为7.70亿元。

而根据8月21日的减持计划公告,中国人寿原计划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公司普通股总股本的1.86%的股份,即“清仓”所持有的所有杭州银行股份。截至公告发布日,受杭州银行可转债转股影响,中国人寿仍持有其股份50,789,430股,占公司当前普通股总股本的0.85%。

据了解,杭州银行2009年引入中国人寿作为险资财务投资者,在2014年通过协议受让方式两次增持杭州银行股份后,中国人寿参股和增持合计出资约16.35亿元,持股比例一度达到4.8%。但是在2021年和2023年,中国人寿连续两次减持杭州银行2.94%的股份,合计套现约22.72亿元。

加上本次减持,中国人寿套现金额合计为30.42亿元。不计入分红,中国人寿实现的投资收益率约为86.05%,以2009年起计算,中国人寿投资杭州银行的年化投资收益率可达5%以上。

对于中国人寿本次减持的原因,业内人士认为是出于其自身资产配置和战略调整的需要,对其下半年投资收益及利润表现有一定的平滑作用。

从市场面来看,2024年以来有不少上市银行被股东或高管减持,在最近12月3日,工商银行就被贝莱德减持7356.8万股。但是也有险资买入银行股,例如长城人寿举牌无锡银行,信泰人寿增持浙商银行,新华保险普通保险产品增持邮储银行。

另据统计,今年以来,年内险企举牌涉及上市公司数量达16家,创下了2021年以来新高。有分析指出,本轮险资在举牌策略上显示出明显的偏好,即更青睐那些分红稳定、具有长期升值潜力的公司,主要集中在能源环保、公用事业、交通运输、医药等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的行业领域。

而中国人寿相关负责人在此前的业绩说明会上亦表示,将投资目标瞄准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领域。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人寿加仓持股84家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传媒、机械设备、基础化工、计算机、国防军工。

从险资的投资动向来看,杭州银行“失宠”的原因似乎不难理解了。

杭州银行在业绩端的表现并不算差,但是增长动力已经见顶。2024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杭州银行报告期内实现营收284.94亿元、同比上升3.87%,归母净利润为138.70亿元、同比上升18.63%。而2023年和2022年杭州银行的营收增速分别为6.33%和12.16%,杭州银行的增长乏力肉眼可见。其利润增长主要得益于信用减值损失大幅下调27.46%至45.83亿远。

另一方面,杭州银行的净息差已经跌至1.29%,低于城商行的净息差均值1.43%。业内人士认为,净息差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的核心指标,这表明杭州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弱于同行。

除了增长动力陷入瓶颈,杭州银行最为诟病的就是抠门的分红。据统计,自2016年上市以来,杭州银行累计分红7次,仅2019年公司现金分红比例为31.44%,其余年度分红比例均低于30%。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银行今年发布《2023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公告》时还闹了乌龙,将“每股派发现金股利人民币0.52元(含税)”误述为“每股派发现金股利人民币5.20元(含税)”。投资者原以为杭州银行破天荒地大手笔分红,但是最后却发现杭州银行地实际分红比例仅为21.44%。

杭州银行对此解释称,要保障内源性资本的持续补充,进一步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杭州银行的并表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76% ,虽然较2023年末的8.16%有所回暖,但是仍贴近监管要求的红线7.5%。

分红抠门,杭州银行“要钱”也不客气。今年6月,杭州银行的一份定增计划获得批复,定增规模为80亿元。另据统计,杭州银行上市不到5年就实现再融资约570亿元,并于2021年发行150亿元的可转债。

业绩增长动力不足,分红率偏低,这或许是中国人寿“抛弃”杭州银行的重要原因。不仅如此,其他股东太平洋人寿和原第一大股东澳洲联邦银行也多次减持杭州银行。

不过,仍有机构对杭州银行青睐有加,11月中上旬就有16家基金公司和险企来杭州银行进行调研。杭州银行能否回应资本市场的期待有待进一步观察。(内容来源|远见资本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