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三大金融监管部门集中发布系列重磅政策,再加上之前的美联储降息,国内外连放金融大招,市场反响热烈,上证综指重回3000点。虽然金融事权归中央,市场反应最关键,但地方政府也应跟上,在尊重市场决定作用前提下,发挥好地方政府的作用。实践表明,一旦金融政策在地方政府这一环节扎实落地,将产生更加可持续的效应。如何接招呢?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地方政府可以从对接、承接、应接这“三接”上做文章。

地方金融的“三接”:对接、承接、应接

先看“对接”,主要是指落地金融与实体需求的对接,这是地方政府一项常态化的金融工作。为此,地方政府需要明确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如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确保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这些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促进金融资源高效、公平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目前来看,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已成为各省市地方政府对接金融与实体需求的重要渠道和手段。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是政府部门指导建立的通过跨部门跨领域归集信用信息、为金融机构开展企业融资活动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综合性平台,在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截至2023年末,全国银行机构通过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累计发放贷款23.4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5.3万亿元;平台归集信用信息超过780亿条,向金融机构提供查询服务超过2.76亿次,周均访问量超百万人次。今年4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统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实施方案》。

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提升各部门提供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扩大信用信息归集和共享范围。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通过制定平台授权运营条件和标准,依法合规向各类信用服务机构稳步开放数据信息。

再看“承接”,主要是指中央与地方金融政策,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地方特点制定符合相关要求的实施细则,争取更多的国内外金融资源支持。

目前来看,通过设立金融创新示范区,集中资源和优势,推动金融创新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已经成为各地方政府承接中央与地方上级金融政策的重要举措。地方政府可以设立金融创新示范区内,探索多种金融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模式,诸如设立产业集群融资平台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设立专注于特定产业领域的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产业内的创新项目和初创企业。截至目前,北京市昌平区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天津市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四川省与中国农业银行共建的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济南与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等等都颇受关注,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全国22家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建设也属于金融创新试点试验范畴。

再看“应接”,主要是指风险防范与处置。随着市场发展,会出现一些地方金融风险,无论中西部,还是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都是如此,只是风险的性质、类型和大小不同而已,自中央“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以来,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属地金融稳定工作,不断加强地方金融监管和风险预警机制建设,为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目前来看,主要存在着两类地方金融风险。一是地方金融组织风险,指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审批成立的“7+4”类地方性、专业化金融组织,可能出现金融风险。二是关联性风险,涉及地方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与其他经济实体之间的复杂关联,可能形成风险传染链条,潜藏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

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地方金融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有效识别预警地方金融风险。确保风险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加强组织指挥体系建设,制定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在金融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采取行动。

一段时间以来,多省市金融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且大都从“省(市)金融工作会议”更名升级为“省(市)委金融工作会议”,对未来一段时间省市金融工作进行总体部署,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金融体系……有理由相信,随着地方对属地金融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三接”工作会越来越顺畅、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