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动红色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

学林随笔|红色文化短视频何以“既有历史厚重感,又不失时代活力”

随着人工智能(AI)生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新形势下,推动红色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在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中展现文化新气象的题中应有之义。

「“破圈”之势」

报告显示,短视频内容已覆盖几乎所有国家级红色文化项目,相关爆款获得数千万次的观看、上百万次的点赞,彰显了短视频在深入挖掘、传承、创新红色文化方面的巨大潜力。

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红色文化短视频不仅有助于拓宽红色文化传播的边界,还可以实现从单一的历史讲述、纪念馆参观等传统方式向线上互动、沉浸式体验转变,让红色文化以“破圈”之势触达各个角落。特别是,基于短视频的流转与算法推荐加持,逐渐形成线上线下相互映照、同频共振的传播效应。

上海正在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高水平推进“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积极融合文生视频AI技术、新媒体平台与创意叙事手法,创新性地推出一系列多元化红色文化产品。

比如,AI修复历史影像,让观众得以穿越时空,亲眼见证历史的沧桑巨变;《智能导览:中共一大会址》让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历史现场;《AI眼中的上海解放瞬间》以独特的视觉语言,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又如,《百姓话思想》系列短视频以小见大展示上海实践,润物细无声地体现上海速度、上海高度、上海温度,在讲好上海故事、中国故事中生动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和为民情怀,深度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作用机理」

AI在红色文化短视频领域的创新应用,不仅降低了视频制作的技术门槛,还优化了创作流程,加速了内容的生产。更为重要的是,它不仅是一个高效的生产工具,更是人类智慧的得力助手。通过人机协同创作的全新模式,可以激发更多的创意潜能,为红色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新开辟新路。

一方面,重塑视频创作流程。

文生视频AI通常基于人类的明确指令作为创作的起点。每一次视频创作实践,都是对人类设定的红色文化主题的一次深度解读与视觉化演绎。这种指令驱动的特性,为视频创作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性变革。它使得那些不具备专业拍摄、剪辑技能的普通人也可以跨越技术门槛,仅凭文字表达的能力就将脑海中的创意转化为生动的视觉作品。

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调研显示,在制作关于长征的短视频时,智能创作平台能够快速分析并理解红色历史事件与文化元素,自动生成历史场景与人物形象,而无须实地拍摄或经过复杂的后期处理,从而大大缩短了制作周期,提高了内容产出效率。

另一方面,推进人机协同创作。

从单一的人工制作向人机协同创作模式转变,不仅丰富了素材库与创作工具,帮助创作者快速构建视频框架并填充内容细节,还能够迅速响应创作者的灵感闪现,将初步构思快速转化为可视化成果,继而提供即时反馈,促进创意的迭代与优化。

当然,在人机协同的过程中,必须强调人的主导地位,防止因过度依赖AI而导致产品的同质化。为此,创作者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AI生成符合红色文化精神内核的内容,并注入个人风格与情感温度,以确保红色文化短视频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时代的活力。

「实践路径」

强化主流价值导向——

技术的运用需要紧扣主流价值和人文关怀,避免陷入技术至上而人文缺失的困境。

一方面,确保文生视频AI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围绕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如革命精神、爱国情怀等,进行内容的智能生成与优化,避免技术滥用导致的价值偏离。通过智能分析红色历史资料,提炼出具有时代意义和教育价值的故事线索,使短视频成为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重要载体。

另一方面,注重人文精神融入,让红色文化短视频不仅是历史的再现,还是情感的共鸣和价值的传承。特别是,利用文生视频AI模拟英雄人物的情感表达、再现历史场景的真实氛围,应确保每一帧画面、每一段配音都达到专业性和权威性的标准。同时,坚持道德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平衡,立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期望,回归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确保红色文化短视频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需明确界定智能创作与专业创作的关系。尽管AI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我们仍需保持警惕,防止虚假内容的产生。创作者应秉持责任感与专业精神,对AI生成内容进行严格甄别,不断完善内容审核与优化机制,确保生成的视频内容能够准确传达红色文化精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林随笔|红色文化短视频何以“既有历史厚重感,又不失时代活力”
中共一大纪念馆推出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展——“数字一大·初心之旅”。

打造人机协同关系——

AI不是替代人类创作者的简单工具,而应成为辅助创作者提升创作效率与质量的得力助手。人机之间的互动本质上是双向的、互补的:尽管文生视频AI能够承担部分创作任务,但人类创作者所拥有的创新思维与情感共鸣能力始终是挖掘深刻主题、构思感人故事、进行自我反思与超越的关键。创作者能否捕捉到具有深度的问题,既满足观众需求,又激发深层次思考,对于巩固其创作主体地位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创作者不仅具备引导AI思考的能力,还要充分发挥提问者的主体性,通过人机协同实现智能增强,共同应对复杂多变的内容生产挑战。

在这一协同过程中,创作者与AI应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创作者可借助文生视频AI的智能推荐功能,迅速筛选并获取大量相关素材,挖掘新颖独特的创作角度,从而显著提高创作效率;文生视频AI能从创作者的反馈中汲取灵感,不断优化自身的算法模型,形成良性循环。

为增强生态活力,还应鼓励多主体嵌入,实现创作过程的全方位互动。除了引入智能辅助系统以提供个性化建议与创意激发外,还可建立有效的观众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创作方向。同时,整合多方资源,搭建跨领域合作平台,促进内容创新与形式多样化。

构建向上向善算法——

算法作为文生视频AI的核心引擎,其设计必须坚守向上向善的核心理念。

首先,优化算法逻辑。在推荐和传播红色文化短视频的过程中,算法必须坚持主流价值导向,致力于构建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传播生态。这就要求在算法设计中融入更多的价值考量,确保推荐的内容不仅符合用户的兴趣,更能引领正确的价值导向。

其次,完善算法推荐机制。通过深入分析用户的兴趣偏好与价值观倾向,实施精准推送,使高质量的红色文化内容更容易被用户接触、选择和认同。同时,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指标。除了关注点击量、观看时长等量化数据外,还要重视内容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避免陷入单纯追求点击量和播放量的误区。

再次,建立算法评估和监督机制。定期对算法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算法在推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价值偏离和偏见问题;鼓励用户积极参与算法的优化过程,通过用户反馈和互动数据,不断调整和完善算法逻辑,真正使红色视频发挥教育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作用。

最后,创作者在利用文生视频AI创作红色文化短视频时,必须具备高度的版权意识。鉴于当前法律框架对AI生成作品的著作权界定尚不明晰,创作者可主动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如保存完整的创作过程记录,以备可能的版权争议。在内容创作上,应强化伦理审查,剔除可能引发偏见或不良影响的内容。

(作者: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分中心研究员 李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