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百年之际获得国家最高荣誉,王振义说得更多的是国家培养,是后继有人。他表示,学生的成长成才,都是国家给的机会,没有国家提供的平台、创造的条件,学生们就不可能潜心学习、专注科研。他在交流中强调:“国家兴旺寄托在青年身上,看到学生们在科研上接力甚至超越,这就是我所希望的!”
文 | 王泠一
有一位寿星被誉为“中国药神”,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
11月3日,王振义百岁华诞!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百岁寿星王振义院士
他创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上海方案”,攻克了当前最凶险的一种白血病,并且放弃申请专利,他的崇高目标只为让更多的病人“吃得起药”。
什么是白血病呢?这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为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最早发现于两百年前的欧洲。其常见症状是贫血、出血、发热等。曾经在很长的时间段里,白血病病因不明,经王振义和新中国的科学家们努力攻关并与国际同行交流:确认与感染、辐射、化学、遗传等因素有关。
因白血病不幸逝世的名人有居里夫人、邓稼先。他们都是在工作中长期接触放射性元素,如镭、核辐射等。前者为了探索化学和物理世界奥秘,后者为了国家尖端国防工程的突破;享年分别是67岁和62岁——都是科学界巨大损失。
9月29日,上海瑞金医院举行王振义院士报国事迹分享会
新中国七十五周年华诞前夕的9月29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王振义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翌日上午,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走访看望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代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表示热烈祝贺、致以崇高敬意。
陈吉宁说:英雄模范是城市荣光,是上海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英雄模范为榜样,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放在”,坚定发展信心,以“奋力一跳”的精气神,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而在人生百年之际获得国家最高荣誉,王振义说得更多的是国家培养,是后继有人。他表示,学生的成长成才,都是国家给的机会,没有国家提供的平台、创造的条件,学生们就不可能潜心学习、专注科研。他在交流中强调:“国家兴旺寄托在青年身上,看到学生们在科研上接力甚至超越,这就是我所希望的!”
两个月来,上海各界纷纷表达了对百岁寿星王振义院士的崇高敬意。笔者所深入了解的致敬单位有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和上海市罗星中学。
01
上海好医生孙平口中的药神情怀
上世纪80年代,有部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让少年孙平记住了白血病女孩与命运不屈抗争的故事,女主角由中国观众喜爱的山口百惠主演。
那个时候电视机刚刚进入城市家庭,也是日本制造产品为主。《血疑》极大地震撼了上海电视观众。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少年孙平萌发了学医的理想,直到他成为区域名医。
《血疑》剧照
无独有偶,徐汇教育党群中心主任郑蓉同样对电视剧印象深刻。她告诉孙平:致敬王振义院士,一是致敬他的卓越成就。上世纪80年代看过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的人,都会对白血病产生极大恐惧感。实际上在上世纪70年代末,王振义院士已经投入到攻克疑难杂症研究中 ,创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上海方案”,攻克了最凶险的一种白血病。去年郑蓉还在南洋中学任职,就有位青年教师诊断出白血病,当他进入瑞金医院接受治疗,医院非常有信心将他治疗痊愈。目前青年教师在血液中心治疗下,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二是致敬他的人才培养。王振义院士在对青年期望、育人理念、教学改革和育人实践方面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追求。因此创造了“一门四院士”的辉煌。并且建设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继续拓展“上海方案”。三是致敬他的大医精诚。王振义院士的成就践行了唐代“药王”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用中医药方法为世界肿瘤治疗贡献新疗法。孙平表示,要和同事们深入学习。
如今的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孙平,今年获得了上海市好医生的荣誉称号。他领衔的八院骨科团队在技术上取得多项突破,并获得了徐汇区和周边群众的口碑。不过,孙平始终记得少年时代的电视剧,想知道中国的白衣天使是如何与白血病作战的。他也感恩国家在今年国庆前夕表彰新一批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就有孙平尊敬的王振义院士。
孙平在繁忙的业务工作之余,总是抽出时间去学校和社区科普。
科普,自然不局限于骨科。
由于今年受徐汇中学党委书记吴洁的邀请,担任了校园文化建设顾问,尤其是要针对性地进行医学科普,孙平和他的团队就直接面临少男少女各种奇奇怪怪的提问。除了预防运动损伤、合理配置营养、控制运动强度和紧急损伤处置等自己熟悉的话题,孙平在校园面对面的对话交流中,还得回答医生职业的神圣性、必要性和社会奉献等价值观方面提问。
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孙平教授就为孩子们锁定了王振义院士这座丰碑!在和徐汇中学褚君浩院士校友中队交流中,孙平就根据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点和兴趣点告诉他们王振义的贡献:如上世纪80年代,我国检测手段已很先进,但缺乏治疗药物。1986年某天,一个身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小女孩在上海儿童医院奄奄一息。这在那个年代是最为凶险、病情恶化最快、致死率最高的一种白血病,如果不及时治疗,90%的病人会在半年内死亡。
面对困境,作为上海儿童医院顾问的谢竞雄教授——正是王振义的夫人,把这名患儿的情况告诉了王振义。经仔细研究后,王振义就决定让小女孩服用尚处于试验阶段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仔细研究是为了避免药物排斥!如今近40年过去,这名女孩依然健康地生活着。
1986年,王振义院士发明的名为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特效药,在国外售价600美元,但在中国一盒只要11元(当时中学教师月工资为99元)。即使过了30多年,也只要290元,还能纳入医保。而类似的肿瘤治疗药物价格在海外高达2万元以上。
据初步估算,这盒药为全世界减少了上千亿元的医疗支出。为什么这个特效药会这么便宜呢?孙平根据学习王振义院士动人事迹给孩子们的回答是:“这是因为王爷爷胸怀大爱,他只想着要让全世界所有患者都用得起这种药,从来没有为此申请过专利,他是真正的药神。”
左起:作者、陈晨、吴洁和孙平在徐汇中学马相伯先生铜像前合影留念
王振义的上海方案使得全世界数十万白血病患者获得治愈,回归社会。他曾收到一封海外来信,里面有一张两个陌生外国小孩的照片,这是一位美国母亲的来信,说在十多年以前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濒临死亡,后来完全恢复还生了两个孩子,所以寄照片来表示感谢。
而王振义院士的感人格言是:“爱国首先就要爱自己从事的事业,我这一辈子看好了一种病,但最遗憾的是只看了这一种病,还有很多病没有攻克,病人需要我们,祖国需要我们,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更好地为病人服务。”这格言,自然就成了孙平的座右铭!
02
复旦大学留学生笔下的东方传奇
新民晚报夜光杯在今年国庆前夕以整版篇幅刊发了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记者李泓冰力作《王振义:一株清贫的牡丹,我做到了》。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多国留学生品读之后,纷纷用汉语写下了对东方传奇王振义院士的敬意。
新民晚报夜光杯版面
以下是两位韩国留学生代表观点——
宋裕信赞赏了王振义院士的无私奉献与人文精神。他告诉老师和同学们的是:
“这位获得共和国勋章的伟大医生,不仅在医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以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谦逊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我。文章详细描绘了他的一生,从童年到成名,再到他对医学的执着追求,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一个普通医生的伟大与平凡。王振义院士的事迹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伟大不在于个人的荣誉和成就,而在于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他在医学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尤其是在白血病治疗领域的突破,令我钦佩。然而,最让我动容的是他对待荣誉的态度。他毫不掩饰地表示,获得如此重大的奖项是国家的恩赐,而自己只是一个普通医生。这样的谦逊让我想起了那些真正为社会进步默默奉献的人,他们不图名利,心中只有一份责任与使命感。李泓冰学长的夜光杯文章中提到,王院士放弃了大量奖金和专利,只为帮助后辈和患者,这种无私的精神让我深思。王院士让我明白,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仁爱之心。未来的我,自然希望能将中国大医王振义院士的精神传承下去,并且在自己的领域努力贡献力量,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李政表示:
“对于大医院士风范,我深感震撼和敬佩。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王振义以其崇高的医者精神和无私的奉献,像一株清贫的牡丹,绽放出最纯粹的美丽。王振义院士一生做过的四件事,无不展示了他作为医生的伟大和无私。他在解放初期赴浙江嘉兴为解放军治疗血吸虫病,展现了他的勇气和责任感。在那个医疗条件极其有限的年代,他凭借精湛的医术和坚定的信念,为无数战士带来了希望和健康。在抗美援朝期间,他在中朝边境解决‘怪病’的故事更是令人动容。他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最终找到病因并成功治愈。这不仅是对他医术的考验,更是对他耐心和毅力的极大挑战。最令人敬佩的是,他发现了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方法。这种突破性的发现,挽救了无数白血病患者的生命,标志着医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他没有选择将此作为个人的财富,而是将专利放弃,以便更多人受益,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钦佩。他晚年创立的‘开卷考试’,更是他无私传承的体现。他不遗余力地帮助年轻医生成长,愿意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无私传授,成为他们的‘拐杖’。这种对后辈无私的关爱和支持,使得他的医学事业不仅仅止步于个人成就,而是延续到整个医学界的进步。王振义院士的生活极为简朴,始终保持着一颗清贫之心。他放弃了大部分奖金和房产,只为奖励后学、让患者买得起药、看得起病。他生活在一个没有片瓦属于自己的房子里,却让更多的人因此受益。王振义院士事迹不仅是位医者传奇,更是一种东方风范。这样的榜样,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传颂!”
03
特级校长彭素花眼中的大国英雄
11月18日,上海市罗星中学举行主题晨会“致敬王振义院士”,特级校长彭素花书记发表主旨演讲
我曾经应特级校长、上海市罗星中学彭素花书记邀请前往该校专题讲述王振义院士的报国事迹。而11月18日,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迎来百岁华诞之际,罗星中学举行以“致敬大国英雄、坚定红色信仰”为主题的六年级建队暨换戴大号红领巾仪式。在彭素花统筹引领下,通过线上线下直播的大思政课程,生动诠释功勋模范精神与红色基因的时代传承。
主题致敬活动中,彭书记告知学子们:王振义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和教育家,曾在金山指导过“赤脚医生”。他开创性地提出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治疗策略,建立了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上海方案”,被国际肿瘤学界誉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为让更多患者受益,他毅然放弃专利申请,无私公开治疗方案,将大部分著作费、奖金捐献社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朱泾镇党委书记夏红梅为罗星中学学子上思政课,号召大家学习王振义院士报国风范
彭书记告知我:为传承王振义院士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少先队员见贤思齐,学校组织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在仪式现场,星辰合唱团、方寸印迹、水墨画绘本课程的师生代表,共同呈现了“一首歌、一枚印章、一幅画、一个MV”的创意作品,生动展现了对这位大国英雄的崇敬之情。
上海市罗星中学致敬王振义院士主题晨会场景一览
致敬仪式上,六年级队员们满怀深情地将小号红领巾郑重收藏,佩戴上象征着更大责任的大号红领巾。全体队员铿锵宣誓:“以我所能,为祖国,为家乡,尽责任。随时准备帮助别人,绝不向困难低头”。而地处金山老县城朱泾镇的罗星中学是上海市郊名校,向来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学子国情调研主题活动;并且在国画、篆刻等国粹弘扬上造诣精深!
罗星中学致敬王振义院士主题晨会现场,展示向院士致敬的国画作品《一株清贫的白牡丹》
罗星中学国画作品《一株清贫的白牡丹》,作者梅冬
因为曾祖父参与了西泠印社的创建,所以我尤其关注罗星中学在篆刻传承上的探索。
据教师出身的朱泾镇党委书记夏红梅介绍:罗星中学于2009年9月创立了“篆刻”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校本课程。学校党政班子以篆刻艺术为切入口,注重在传承传统文化技艺的同时与挖掘育人价值相结合,努力探索实现“以篆育人、镌刻人生”的育人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校利用丰富的专家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篆刻教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创作活动,将育人价值和艺术创作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篆刻创作中感悟经典、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修养身心。对此,彭书记自豪地说:“篆刻”校本课程作为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正激励全校师生培养人文美德,弘扬民族精神,以将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她还介绍:去年金秋十月举行的“逐梦未来、梦想成真”上海师生书法篆刻作品展上,罗星中学篆刻社团的师生就获得了硬笔书法金奖、篆刻一等奖等多项大奖。这个闻名金山的社团带头人为施锋老师,他强调学生在篆刻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那方小小印章,还有在不断挑战与精益求精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罗星中学篆刻作品《一株清贫的白牡丹》,作者施锋
罗星中学校长阮红还向我介绍了学校的“”80后“”画家梅冬老师——同样也是篆刻高手。而此番致敬王振义院士,施锋和梅冬分别以篆刻和国画来表达敬意和贺寿;他们作品名字同题异构即《一株清贫的白牡丹》。
徐汇区枫林街道提供的王振义院士肖像剪纸作品《一株清贫的白牡丹》,作者鲍立峰
我向彭书记和阮校长交流了徐汇区枫林街道提供的海派剪纸艺术家鲍立峰创作的王振义院士肖像剪纸作品;这是爷爷首次出现在剪纸艺术上呢,作品名字也是《一株清贫的白牡丹》。我们一致认为,这是献给王振义院士百年华诞的最江南贺礼!(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李显龙访华,什么情况?
跟着《好东西》,打卡上海的时髦取景地
农夫山泉、胖东来、360邪魅狂狷的演出
版权说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