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为中国商业航天"国家队"征战寰宇拉开徐徐大幕。

成功的背后,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擎新箭翻山越海、守初心砥砺前行,他们不畏酷暑、勇战"摩羯",在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行且愈坚。

擎新箭傲苍穹,架天梯谱新章,记八院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首飞试验队

思变谋远终圆梦,开创火箭新模式

新箭径、全三平无人值守、牵制释放、与液氧相容冷氦增压……长征十二号论证之初就是为了商业航天而生,其以能力翻倍、低成本和高可靠等特点在众多方案中崭露头角。"3米8箭径可同时容纳4台1250 千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实现箭体直径与发动机数量的最佳适配,配上两级‘光杆’构型,实现运载能力的大幅提升。"总指挥梁建国介绍道。

"十年前它还是我们手中的一个预研课题,无数次梦到点火升空的瞬间,今天梦想成真了!"总体副主任师欧岳峰激动地说。

从课题萌芽到工程实践,长征十二号一路走来举步维艰,从方案论证到型号立项、从发射场地选址到发射载荷匹配,都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但唯一确定的是,团队成员心中的信念: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打造一款跨代发展的新型运载火箭。

副总师赵志杰坚持不懈奔波于北京、上海之间,通宵达旦、挑灯夜战撰写论证报告,有了"3米8"跃然纸上的那一刻;总体主任师曾文花一遍遍对总体方案论证的推翻重来、一次次对总体性能指标的优化提升,把一个个"不确定"变成如今长征十二号"确定"的模样……

创新之路从无坦途,更不是一蹴而就,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需要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总师毛承元是团队中当之无愧的创新灵魂。投身航天二十余载,从笔尖流淌的公式推演到技术更迭的果敢坚决,他在挑战中创新前行、在机遇中突破崛起,面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模式对火箭首飞任务带来的各种风险和质疑,他带领团队顶住压力,一遍遍的考核验证、风险分析、专项复查、流程优化……带着团队最初的梦想,灯塔般坚定着、守护着,"首飞火箭能否顺利进展到按下点火按钮那一刻,决策权在于所有人;首飞火箭能否圆满成功,取决于每一个人的每一项工作。"毛总在首飞动员会上字字铿锵地讲道,"要对得起自己的坚持,对得起别人的信任。"那些年的"蓝图绘梦"终于在首飞圆满成功这一刻,圆梦。

革故鼎新意志坚,不破楼兰终不还

建设航天强国,既需要创新的智慧,更需要探索的勇气。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圆满成功再一次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交上一份精彩答卷。"智慧火箭"始终是副总师谢立对专业发展方向的不懈追求,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将综合电子与操作系统技术、闭环测试技术、光纤高速总线与箭地以太网、健康诊断管理悉数成功应用于首飞任务中。"对技术大方向的把控、各种问题的决策快速准确,敢于承担责任和压力,让我们放开手脚去攻坚克难。"提到谢总时,电气系统主任师李雷钦佩地说道,"新火箭首次进驻新发射场,测试协调工作量很大,很多条件也是一边干一边建,整个火箭和电气系统在合练期间经历了各种常规流程和逆流程考核,尤其还经受住了台风的考验,电气系统考核十分充分,我们都很有信心。"

长征十二号拥有大细长比的两级最简构型,高挑的身材对飞行过程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控制系统作为火箭的"大脑",需要保证火箭在整个飞行阶段具有极强的稳定性,面对"用小摆角解决无尾翼下的大扰动"难题,控制系统主任师贺从园带领团队瞄准领域技术前沿、勇于创新、牵引发展,"主被动减载控制、AAC自适应增广控制、伺服机构轻质化集成技术..."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案成功应用于首飞任务。然而每一个从0到1的跨越并非易事,4年研制历程里,他们孜孜不倦完成了上千条的测试验证,一次次挑灯夜战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团队对装订数据以"差错零容忍"为工作准则,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用每一个小数点后8位数据的匠心对2600多个装订数据反复核验、多方校核,确保了在火箭发射前2小时内快速输出一套全新装订数据,并且准确无误。"要永远把风险放在心中第一位,在火箭的征途上,没有小事,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成败。"贺从园如是说。

测发控系统是为火箭各系统量身定制的"体检设备",面对各系统新技术的不断"上新",测发控系统研制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创新多"的紧迫形势。面对一个个项目节点,如何按时、按需保质保量交付产品,成为测发控系统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难题。"保住系统交付节点,坚决不能让型号进度在我们系统拖后腿。"测发控系统团队争分夺秒、集智攻关调整设计方案,一体化、一条心、一把火,他们能搬最重的箱子、抬最长的电缆,他们也可以细致入微、呵护备至,他们用每一路信号、每一个判读数据为各个系统做深度"体检",保障火箭以最良好的状态迎接一飞冲天的壮举。"测发控整支队伍相对年轻化,但是每个人身上都承担了繁重的产品研制任务,面对重重困难,大家始终以严慎细实、精益求精、开拓进取的饱满精神迎难而上,为型号研制进度和心中的那份信仰默默努力着。"测发控系统主任师于大海回忆起多年的研制历程不禁感慨。

千磨万击还坚韧,箭在人在战摩羯

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是国家布局建设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执行的首次发射任务,具有里程碑意义。而新发射场、新测发模式带给团队的考验是巨大的,与太原、酒泉等发射场不同,为了顺应商业航天发展新模式,发射场不配备操作岗,也就意味着除了已经建设的基础设备,所有的装卸、运输、操作、测试等工作,都需要团队自给自足。作为首飞团队,他们既是使用者,也是共同建造者。从3月寒冷的大连到5月湿热的海南,试验队地面设备分队带着整体运输起竖系统,纵横祖国几千里,第一批进驻到发射场,先后在大连、海南两地完成调试工作,而今更是为首飞圆满成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是国内首个针对三平发射工位设计的团队,自主设计了整体运输起竖系统与发射场的对接方案,我们开创了国内先河。"地面设备负责人袁定新感慨道,"起竖架精确完成了零秒后倒动作,我们再一次超越了自己!"

经历过长征六号、长征六号甲等多个新工位建设的地面总体主任师常娟,是名副其实的"老法师"。"大家把需要发射场完善的需求内容更新给我,我会一一沟通推进落实。"她一边跟各个系统收集着意见,一边每天都奔波在发射塔架、三平厂房之间,哪里还存在风险、哪里还有薄弱环节?无论是烈日当空,40度高温湿热,汗水湿透衣帽;还是夜深人静,二号工位灯火通明,队员们争分夺秒,一直都能看到常娟忙碌的身影。当正午阳光直射过来,她泛起晒斑的侧脸诉说着坚定;当夜晚灯光斜照过来,她小小身躯投影出了满满"力量"。

9月2日,一个突如其来的超强台风预警,打破这次既定的首飞任务计划表,长征十二号迎战台风的保卫战在紧锣密鼓的工作中拉开序幕。在总指挥梁建国的带领下,紧急召开抗台风专项会议,48小时内完成了30余项防护措施的落实。对百余项地面设备、产品、发射台进行紧急紧固与防雨检查,对箭体包热棉、穿防雨布,对数百件设备的防护与断电……"17级风力影响程度将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必须一直守在火箭旁,箭在人在!"副总师陈鸣亮、项目办副主任王其晓毅然决定带领八位同志在台风登录当夜留守厂房,坚守在箭体旁边。狂风肆虐、声如马嘶,迎战"摩羯"的"防御工事"马上就要被突破,他们顾不得狂风暴雨,顶着超强风,艰难地将箭体挪离风口,又恐怕风力继续增大,咬咬牙,在风雨咆哮中为箭体又加固一遍防撞隔热棉,终于赶在厂房的大门被"摩羯"卷走前,保全了箭体安全。就是这发历经台风洗礼的箭体,最终在团队进行了数不清的测试考核、专项复查、更新维护后涅槃重生、腾空而起,一箭破苍穹。

过尽千帆仍有梦,继往开来正少年

随着运载火箭新技术跨代应用,发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关注,牵制释放技术为航天科技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可能。"牵制释放机构需要极高可靠性,既要能牵住,又要能放开。"牵制释放机构负责人赵继亮介绍道。历时4年研制,可靠性试验1200次,叠加牵制性能试验、释放性能试验、高低温试验、随机振动试验等十余项试验总计达到2000次以上,只为在火箭点火后那1秒钟的完美表现,每一次试验数据的累加都会让赵继亮多一份信心。2月的贵州、4月的大连、5月的海南,步履不停、奋斗不止,在面对近6个月的高温、高湿、高盐海南恶劣环境的考验,他一直默默坚守在牵制释放机构的靶场测试工作的第一线,先后顺利完成20余次单机测试和7次系统级四机释放试验,通过试验再次确认了同步性等关键数据指标大大优于设计值,首飞应用的底气也越来越足。终于,四年的辛苦付出和汗水成功守护住了那"一秒"的机构首秀。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要在7天之内完成小修工作,为后面高密度任务打好基础。"首飞成功之后,赵继亮又马不停蹄投入到了牵制释放装置的射后勘察工作中。

首次使用铝锂合金贮箱,首次使用复合材料承力舱段,首次使用5.2m大直径复合材料整流罩... 长征十二号"新"的特点是刻在钢筋铁骨中的,结构系统也不例外,主任师顾远之从课题立项阶段就对火箭结构系统种下了技术探索的种子,"我们要大跨步升级换代,彻底在结构设计技术、材料应用、制造工艺上赶超国际主流运载火箭。"对技术创新的渴望支撑他一路应对压力、接受挑战、直面困难。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制攻关对总装团队也提出了新挑战,作为总装厂长征十二号的执行经理,苏宪法积极协调各方工作界面接口、组织各分厂集智攻关,带领平均年龄28岁的总装团队,无论是除夕春节、还是五一假期,一直坚守奋战在一线,确保每一个"首次"按期总装完成。"这一年兄弟们过得不容易,时间紧、任务重,遥一总装团队是从多个型号队伍抽调的精兵强将,能够参与到重大型号首飞任务,大家都屏着一口气,无论多苦多累,每个操作必须保证精准到位。"彼时的90后密振超已经成长为总装团队的"老师傅"。

95年出生的王天鹏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啃下了发动机控制器这个硬骨头,从刚入职懵懂无知的新人,伴随型号一同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单机主管。在总体结构主任师刘振东大力推进下,全箭实现了全三维协同设计,总装检验刁文恺是个00后的小将,虽资历尚浅,但在型号全新理念的推动下,明白了上下游协同合作的重要性,从二维图纸到三维模型,从纸质表格化数据到全流程信息化管理,他用高度专注、极致细心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开了个好头。"我相信,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路虽远,行则必至。"型号预研阶段就参与冷氦气瓶、冷氦电磁阀研制的李翔,经过4年系统工作历练,而今华丽转身为动力系统主任师。

轻舟已过万重山,前路漫漫亦灿灿。商业火箭不仅仅是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更写入了团队成员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市场预期良好,我们有十足的信心在发展商业火箭的新模式中,与各方共建商业航天良好生态。"副总指挥刘雄肯定地说道。探苍穹傲九天,他们是商业航天新赛道的"国家队"、他们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急先锋",他们向新而行、向上生长、向高攀登,他们将继续在加快航天强国建设的道路上步履铿锵、坚定前行。

  作者:姜微 史博臻

文:姜微 史博臻 图:孙公明 编辑:张懿 责任编辑:戎兵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