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随着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场(以下简称“海南商发”)的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海南商发的建成并成功首发,填补了我国没有商业航天发射场的空白,也完成了星箭制造、商业发射场测试发射,以及卫星数据应用服务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闭环,进一步提升了我国航天发射能力,也为我国民、商大规模低轨星座组网任务等空间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发射保障。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海南商发目前已建成两座发射塔架,两个中型液体工位以及相配套的加注供气等设施,已具备常态化高密度发射能力。技术区还建有“三平”火箭厂房、航天器总装测试和合罩厂房,以及测发控大楼。按照设计指标,每个中型液体工位每年均可发射16发火箭。
《环球时报》记者在探访海南商发的过程中发现,海南商发目前建设完工的两个发射工位各有特点,其中的一号发射工位与国内其他航天发射场的发射工位基本一样,包括发射塔架和导流槽等,而二号发射工位则相对“简单”。海南商发总经理助理首俊明11月30日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二号发射工位主要针对“三平”模式发射任务,特点是执行发射任务时不需要发射塔架,工位相对简化,火箭在发射区的工作效率更高。“在发射区进行加注时,流程更加简洁,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模式的发射工位使用效率会更高,但这种模式对火箭的可靠性也要求更高。”
矗立在海南商发二号发射工位的长征十二运载火箭(樊巍 摄)
海南商发的首发任务是新工位、新火箭、新机制、新团队的首次发射任务。《环球时报》记者从海南商发获悉,执行首发任务的二号发射工位,也是我国首个通用中型液体工位,能够适应3.35米至5米直径多种构型的火箭,满足10余家火箭公司超过19型火箭的发射需求,基本覆盖我国主流商业火箭。二号发射工位采用水平组装、水平测试、水平转运的“三平”快速测发模式,具有发射区占位时间短、环境适应性好等特点,为实现高效率发射打下了坚实基础。二号发射工位最快3天可发射,发射后7天可恢复状态。
“首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们国家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的建设取得了成功,也意味着海南商发形成了测试发射能力,具备把商业火箭、商业卫星送入太空的能力。”首俊明表示,这既能极大解决目前国内许多商业火箭和商业卫星进入太空的难题,也可以扩展中国进入太空的能力,推进我国航天技术、航天力量发展的步伐。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发成功,实现了商业航天发射领域‘从0到1’的突破,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大事件。”文昌市人民政府市长、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局长刘冲11月30日介绍称,文昌国际航天城布局建设有星箭产业园,目前正加快建设卫星超级工厂。火箭装配厂房已具备保障合练任务能力,卫星超级工厂明年6月将下线第一颗试验星。卫星研发中心、遥感卫星应用产业服务平台投入使用,重大项目牵引“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的布局已然成型。他表示,“通过加快中大直径运载火箭研制能力落地航天城,加快推动卫星超级工厂建设,将形成1000颗卫星的年批产能力。”
“海南商发被定位为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场,我们创建的初衷也是面向国内外的商业航天客户。”首俊明表示,只要条件允许,海南商发将可以为国际客户提供火箭发射服务。此外,海南商发未来还将探索太空旅游的相关业务,“只要将来国内商业航天公司能够开发出用于太空旅行的航天器,海南商发一定会大有作为。”
按照计划,2025年海南商发预计具备执行20发任务的发射能力,届时将形成月月有发射的高密度发射态势。首俊明称,“商业航天发射场需要考虑经济效益,未来我们将完善发射保障支持能力,提高发射场所有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执行任务的次数,进一步降低发射成本,吸引更多的用户到海南商发执行发射任务。” (樊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