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代的巨头还在探索转型路径,新时代的王者已经称霸供应链。

传上汽与华为将在智能化领域合作

事件概述: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上汽与华为正在开展新一轮合作接触。据报道,该项目由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亲自带队,或将开辟华为目前与车企的三种合作模式(供应商、HI、智选车)以外的全新模式,不排除上汽集团将战略投资华为子公司—引望的可能。

观点湃|转型创新和成本压榨,哪条路径更容易成功

2024年11月3日,上海,上汽集团总部大楼。

点评:3年前的2021年,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2020年年度股东大会上回答关于上汽是否会考虑在自动驾驶方面与华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的问题时表示:“上汽很难接受单一一家供应商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这样会变成‘他是灵魂,我是躯体’,我们不能接受。我们的灵魂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3年里,智能电动汽车市场井喷,燃油车市场份额缩减,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的市场表现此消彼长。

3年后的华为,从到处寻求合作的智能解决方案供应商,成为智能电动车市场幕后的“最强大脑”。华为鸿蒙智行全系车型在32个月内累计交付达到50万辆。

华为与车企合作的3种模式外界已经熟知——分别是供应商模式、HI模式、智选车模式。第一种模式只涉及硬件供应,后两种模式在不同程度上需要把“灵魂”交给华为。因此,华为与几乎所有车企都有供应商模式下的合作,包括上汽在内。

有消息称,上汽与华为的合作,大概率有别于目前三种的全新模式,不排除上汽集团将战略投资华为子公司—引望的可能。目前,上汽集团官方对此消息尚未回应。

不过,从上汽奥迪已经在新A5上搭载华为乾崑智驾ADS的苗头来看,双方的合作存在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此外,在上汽华为合作传闻传出之前,还有传闻称上汽与特斯拉将合作robotaxi,这条消息被后者辟谣。

无风不起浪。无论上汽与特斯拉,还是上汽与华为,虽然都尚未坐实,但都是上汽集团高层更换后向外界传递出的改革气息。

比亚迪要求供应商降价10%

事件概述:近日,比亚迪发出的一封要求零部件供应商自2025年1月1日起降价10%的邮件在网上发酵。此后,该供应商在回信中表示“严正抗议”,指责其无限制压榨成本最终将拖垮整个产业链。

对此,比亚迪公关负责人李云飞的回复是:年度议价是行业惯例,降价是协商,不是强制性的。

观点湃|转型创新和成本压榨,哪条路径更容易成功

当地时间2024年7月4日,泰国罗勇府,工人们在比亚迪的新工厂里生产电动汽车。

点评:在传统汽车供应链中,主机厂对供应商居高临下的态度,在这封署名为比亚迪集团执行副总裁何志奇的邮件中可以看出来,比如,“务必认真对待”“切实挖掘”“积极推动”等用词,不像是“协商”,更像是一道“指令”。毕竟,想和比亚迪合作的供应商太多了。

不过,根据汽车行业惯例,年度议价幅度在2-3%,直接议价10%,力度颇大。

今年1月份,何志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制造业我们老是讲技术,你靠采购去挖成本,实际上它是很有限的,因为大家看到这所有行业,上市公司毛利也就5%、10%,全让给你也没多少钱,那真正的成本创新,应该是技术创新,一个产品它的成本80%是设计决定的,20%才是采购决定的。”

何志奇也知道靠采购挖成本空间有限,因此,我们可以将这封邮件理解为谈生意的过程。比如买衣服,我要100元,你出20元;我退一步,只要60元,你也退一步,肯出40元。最终,双方就会在拉扯中达成共识。

只是,在行业内卷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外界不乏担忧。从2023年初开始发起“油电同价”的比亚迪,让同行逐渐陷入一种不跟就被淘汰,跟了就亏钱的尴尬境地。已经不只一家车企的老总发出过“要良性竞争,不能以牺牲质量为前提”“如果大家都不赚钱,那么谁来保证工作岗位,企业还怎么交税”的呼吁。

有人举了个例子。对于车辆的最大载重质量,比亚迪的5座车型最大载重质量是375公斤,7座车型载重质量是525公斤,这与国家法规规定的每个座位最大载重75公斤的标准完全吻合。

但国标是一台车质量的“底线”。一般情况下,车企自己的标准都会比国标严格,甚至有车企会在宣传资料中标明“超越国标XX倍”。

在不断降价的环境中,不少行业产品生产的标准都开始向下看齐,依然符合国标,只是满足的是国标的“下限要求”。

更有人因此担心,越来越狠的降价需求下,当供应商真的做到了降本要求,会不会出现“偷工减料”的概率会相应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