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樊巍】10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以下简称“规划”)。据了解,该规划围绕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以及至2050年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等内容进行了阐述,这也是我国空间科学领域首个国家层面统一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据了解,规划明确了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目标,提出了我国拟突破的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5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描绘了至2027年、2028-2035年和2036-2050年三个阶段实施的科学任务规划,形成了至2050年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在发布会上介绍称,规划明确了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总目标是:梯次布局和论证实施国家空间科学任务,统筹和强化任务驱动的基础研究,打造空间科学高水平人才队伍,不断取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原创成果,实现空间科学高质量发展,跻身国际前列,成为空间科学强国。
他进一步指出,规划提出的我国有望取得突破的5大科学主题中,主题一“极端宇宙”主要是探索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揭示极端宇宙条件下的物理规律。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方向包括:暗物质与极端宇宙、宇宙起源与演化、宇宙重子物质探测。主题二“时空涟漪”主要是探测中低频引力波、原初引力波,揭示引力与时空本质。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方向是空间引力波探测。主题三“日地全景”主要是探索地球、太阳和日球层,揭示日地复杂系统、太阳与太阳系整体联系的物理过程与规律。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方向包括:地球循环系统、地月综合观测、空间天气探测、太阳立体探测、外日球层探测。主题四“宜居行星”主要是探索太阳系天体和系外行星的宜居性,开展地外生命探寻。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方向包括:可持续发展、太阳系考古、行星圈层刻画、地外生命探寻、系外行星探测。主题五“太空格物”主要是揭示太空条件下的物质运动和生命活动规律,深化对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等基础物理的认知。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方向包括:微重力科学、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空间生命科学等。
《环球时报》记者在查阅规划时发现,规划还提出了未来三个阶段拟要实施的一些具体项目和发展目标。其中,至2027年,论证实施一批空间科学任务,在暗物质与极端宇宙、引力波、原恒星云、系外行星、太阳活动、太阳系和地球系统探测等科学前沿,论证立项5-8项空间科学任务,其中包括有望产出标志性重大成果的大型任务2-3项。在2028-2035年,部署实施系列空间科学任务,在早期宇宙、极端天体新物理、近邻宜居系外行星、太阳系早期考古、地外生命探寻、太阳爆发和日冕加热机理、太阳系边际探测等科学前沿,论证实施约15项空间科学任务,其中含大型任务4-5项。在2036-2050年,在宇宙起源演化、时空本质、太阳系和生命起源、载人深空探测等方向取得革命性基础研究突破,拓展人类知识边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丁赤飚在发布会上介绍,规划描绘了至2050年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其中第一阶段是至2027年,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载人月球探测、探月工程四期与行星探测工程,论证立项5-8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形成若干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第二阶段是在2028-2035年,继续运营中国空间站,论证实施载人月球探测、国际月球科研站等科学任务,论证实施约15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创成果。第三阶段是在2036-2050年,论证实施30余项空间科学任务,重要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