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更多当下的年轻人能接触并理解朱子文化?
10月16日,第三届考亭论坛在福建尤溪举办,在以“活化血脉-朱子文化‘两创’的实践路径”为主题的分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推动朱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拓宽朱子文化的传播渠道。
创新传播手段,让朱子文化更年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黄楚新在这场分论坛上表示,朱子文化博大精深,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蕴含着深远的价值,“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价值观多样的时代,我们如何深入挖掘朱子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年轻一代”台胞在尤溪县朱子文化园内学习朱子文化。 陈建荣 资料图
黄楚新说,网民群体日益庞大,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然而,朱子文化相对抽象,如何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将其立体化、可视化地呈现出来,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我认为,智能化的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功能和手段,我们可以通过数字人、穿越等数字化的方式,让人们与朱子对话、交流。”黄楚新表示,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更适合年轻人的喜好,也能达到年轻态的传播效果。
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院长、教授赵平喜则认为,通过深入挖掘朱子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独特魅力,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创造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IP,不仅能够提升朱子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能有效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他指出,对朱子文化等从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时,既需要注重整体性,也需要注意精细化。
“像考亭论坛这样的活动就属于整体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进行文化传播的主阵地。”赵平喜认为,整体性的文化传播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他表示,像文创周边等文化产品属于微传播的形式。这种如细胞般细微的文创传播形式顺应了自媒体传播的趋势,也贴合了当下年轻人快节奏生活和信息传播碎片化的特点。
“当然,这种微传播也需引导,需适时整合,不断创新,避免同质化、边缘化。”赵平喜强调,微传播应在重大主题传播的引领下,与其他传播方式形成合力,这样才能实现深远传播。
跨文化传播要注意文化适应性
赵平喜在论坛现场还引用了“文化适应性”的概念。他解释道,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来说,适应性概念可以理解为,某一要素在人、自然、社会、文化等变量的交互作用中对文化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可能来源于该要素内部,也可能来源于某些外部压力或驱动作用。
他认为,朱子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适应性,是指朱子文化传播到国外后,在当地的文化情境下,且不为当地人和文化所排挤,而是与当地文化产生相适应,并能够影响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的变化。
港澳台大学生参加走朱子之路研习朱子文化活动,在 尤溪面向朱熹像行拜礼。 王琨 资料图
赵平喜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朱子文化传播的适应性策略应遵循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突破价值观念差异的制约;第二,克服文化距离增加共同点;第三,构建当地社会支持的网络;第四,加强各国文化的交流融合;第五,保持朱子文化自身先进性。
黄楚新也认为,无论在哪个领域,都应保持文化的独特性与差异性。
他表示,在大范围内实现文化传播的精准定向,比如一国一策,甚至一个区域一策,对于朱子文化的海外传播十分重要。
“我们需要探讨如何跨越价值观的差异,使我们的文化传播能被目标受众所接受。”黄楚新说,考虑到受众间的文化差异,需寻求共识,共同构建跨越地域和时空的当地社会支持网络,而这个网络不仅涵盖民间的联系,还可能涉及国与国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