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10月30日4时27分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10月29日上午,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此次任务中,担任乘组指令长的蔡旭哲曾于2022年6月执行过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另两位“90后”航天员均为首次执行飞天任务的我国第三批航天员,其中宋令东曾任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中队中队长。王浩泽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曾从事新型动力发动机的预研工作,王浩泽也成为我国首位女性航天飞行工程师。

神十九乘组亮相,“亮点”不少!
29日上午,神舟十九号乘组3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从左至右为王浩泽、蔡旭哲、宋令东。(视觉中国)

蔡旭哲:时隔22个月重返太空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此次执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距离蔡旭哲完成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仅22个月,蔡旭哲也因此成为目前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史上间隔时间最短重返空间站的航天员。

2023年3月,蔡旭哲被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此后,他迅速将心理和身体状态全部“归零”,半年后,就投入正常任务训练。凭着优异的表现,蔡旭哲被选入神舟十九号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这次任务中,神舟十九号乘组面临一些新挑战,其中包括进行多次出舱活动以及超过半数以上的新实验、新项目。为此,他们在地面进行了出舱活动水下训练、出舱活动程序训练、空间站任务出舱程序虚拟现实训练等大量的出舱相关训练。针对新实验,他们和科研人员沟通交流,反复推演实验的每个环节,提高实验可行性和可靠性,确保实验能在太空顺利开展。

对于自己的新队友,蔡旭哲介绍称,“宋令东原本是歼击机飞行员,心理素质好,操作能力强,操作习惯好,善于动脑筋,遇到问题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方法;王浩泽是搞科研出身,理论功底深厚,对飞行手册理解得透彻,在训练中能够及时发现容易操作失误的步骤,并提出优化方案。”

在见面会上,蔡旭哲在回答《环球时报》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是一场接力赛,千千万万的航天科技工作者都是这场接力赛的参与者、建设者、传承者,大家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不断创造新的辉煌。航天员也是其中的一员,两位队友都是90后,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国出征,为国争光,一起奋斗,一起奔跑。

宋令东:从天空飞向太空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首次执行飞天任务的宋令东,曾任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中队中队长,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20年9月,宋令东正式加入中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入队时,宋令东的成绩很突出。然而,经历了第一次任务选拔后,他却榜上无名。“从天空到太空,一字之差,自己究竟差在哪一步?”他感到很失落。欲“问天”,先问己。宋令东对入队以来的学习训练情况进行了复盘反思,发现了制约自己的问题——多年的飞行生涯,塑造出宋令东冲劲十足的性格特质。对战斗机飞行员而言,一旦驾机升空,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胜负就在一念之间。飞行员必须勇当“孤胆英雄”,果敢善战、先发制人、抢占先机。而载人航天工程,是“万人一杆枪”,是各分系统的集大成者。航天员更注重团队协作,只有沉稳、准确、高效配合与操作,才能把千万人的心血、汗水和智慧化为最有效的数据带回来。

宋令东决意改变自己。不管是训练、工作,还是生活中,他都刻意让自己的节奏慢下来、稳下来、静下来,做到不骄不躁,不徐不疾。操作上,宋令东不再追求速度,而是稳中求进,各项训练成绩也稳步提升。2023年,经全面考评,宋令东入选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经过一年多的共同训练,宋令东的操作能力得到队友们的一致认可。

对于此次长达半年的太空之旅,宋令东充满期待,他表示,希望能像小时候在家里的土地上一样,尝试着在太空种出红薯;能走出舱外,欣赏浩瀚宇宙、漫天繁星,饱览祖国大美河山。

王浩泽:从造火箭到坐火箭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大学本科阶段,王浩泽学的专业是热能与动力工程,研究生阶段她主攻等离子体爆震,在毕业后她开始从事火箭发动机预研工作,现在又成了航天飞行工程师,这么多年,王浩泽不断涉足新的领域。她直言,“我喜欢挑战未知领域,享受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的成就感。”

当国家选拔第三批航天员的通知到达单位时,王浩泽得知自己符合报名条件,踊跃报了名。她认为,航天员是代表祖国和人民出征太空的英雄,虽然这个职业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高不可攀,但她还是想试一试,哪怕落选了,也算和航天员有过交集,也是件荣耀的事情。

作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里的唯一女性航天员,王浩泽在学习训练中不让须眉。据了解,在出舱程序训练中,航天员需要穿上100多公斤重的舱外航天服,模拟出舱过闸段动作。由于服装内加了0.4个大气压,王浩泽做动作比较费力,加上在头盔内,头部活动受限,视野也变得狭窄,只能借助腕部反光镜来扩大视线范围。有一个科目需要将一个软管束的接头,插入腰际直径仅约1厘米的两个插孔,这个动作是个技术活,对于身着舱外服的航天员来说,更非易事。

王浩泽在训练过程中,起初手只能勉强够上目标,但视线达不到,戴着厚厚的手套,手也没有触感,试了几次后,胳膊就没力气了。为此,王浩泽主动找教员一遍遍加练,反复揣摩手抓握扶手的位置、反光镜的方位和身体姿态的扭转角度。她慢慢找到了巧劲儿,再做这个动作便能一气呵成。

王浩泽有一个笔记本专门记录训练体会,本上一半内容是关于交会对接训练的。短短10分钟的操作,曾是横亘在她面前的一座大山。她向当过飞行员的同批队友们取经,“太空穿针”第一人刘旺也把“独门秘籍”手把手传授给她。经过近千次的交会对接练习后,王浩泽现在也能“百发百中”,成绩均为优秀。

“我们已在地面模拟器训练了无数次,我和大家一样做梦都想去天上的空间站看一看,我想在咱们的‘太空豪宅’里飞来飞去,体会失重的快乐。我想精心完成好每一项任务,守护好咱们自己的太空家园。我还想在深邃的太空里遨游,向星星挥一挥手。当然我更要看一看生我养我的祖国母亲,无论身处何方,祖国母亲永远是我最深的眷恋。星河滚烫,梦想发光,我会努力拼搏奋斗,永不停歇。”王浩泽称。

【环球时报赴酒泉特派记者 樊巍 刘洋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占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