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论是人脸识别,还是其他新技术的应用,都应对使用场景做出具体化、人性化的设置。
近日,齐鲁工业大学长清校区女生宿舍发生了一起火灾,当身处宿舍的学生们赶忙准备从建筑物内撤离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宿舍楼出口的一道人脸识别闸机依旧在正常运行,成为阻碍学生迅速撤离的“拦路虎”。对此,校方警务室人员回应:“肯定得刷脸,要不怎么保障学生的安全?”
人脸识别是近年人工智能浪潮中的代表性技术,由于其安全、便捷的特性,被广泛运用于安防、金融等领域。从手机APP的刷脸登录,到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刷脸进小区、刷脸进门幢、刷脸进健身房等操作,人脸识别已经渗透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在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大部分场景中,公众大多是被动接受,也不乏有人对人脸识别的泛滥使用提出反对意见。而此次火灾事件中所暴露的问题,又一次引发了公众对人脸识别应用必要性和边界点的探讨。
学校在宿舍引入人脸识别设备的初衷,是为了有效管理进出人员,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然而,一旦发生火灾之类的突发事故,组织人员撤离就成了现场最紧迫的任务。谁都知道,人员疏散需要和时间赛跑,此时仍让道闸处于正常使用状态,任由人脸识别影响到疏散效率,无疑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人脸识别设备成逃生“拦路虎”,一方面说明如果在新技术应用上秉持教条主义的态度,极有可能造成新的安全隐患。在使用人脸识别作身份认证时,必须警惕突发情况下识别低效带来的潜在风险,预留应急备选方案。否则,难保实际效用与使用预期南辕北辙。
另一方面,无论是人脸识别,还是其他新技术的应用,在不断拓展商业版图的过程中,都有必要对使用场景做出具体化、人性化的设置,从而确保技术为人服务的特质。具体而言,当一项技术投入使用前,主管部门要对“要达到的效果”“要考虑的变量”做事先规划,并就此和被使用者们达成约定,这应该成为技术选用者的普遍自觉。而一旦选择,是听凭技术发挥作用,还是继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为特殊场景打技术补丁,这也是所有新技术在具体应用场景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技术的推广,人们也越来越需要充分评估新技术使用与现有法律法规、社会常识之间的兼容性、配适度。比如,按照我国消防法的规定,“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人员密集场所的门窗不得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在学校宿舍出入口设置人脸识别闸机后,一旦发生火灾,在事实上会影响逃生效率,那么这个闸机是否属于占用、堵塞疏散通道的障碍物呢?
新技术是为人服务还是给人添堵,关键在于人的选择以及对人的需求的考量。如何在生活中善用新技术,让其为人类提供服务与便利,固然新技术应用的价值所在,而这考验的是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