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短线急跌。

当地时间11月14日,美股小幅高开,道指涨0.10%,纳指涨0.13%,标普500指数涨0.07%。

经济数据方面,美国10月PPI同比上升2.4%,预估为2.3%,前值为1.8%;美国10月PPI环比上升0.2%,预估为0.2%,前值为0%。目前,市场对12月降息的预期大幅提升至80%以上,而2日前该概率不到60%。

此外,比特币短短半小时下挫超3500美元,从91846.1美元一度跌到88289美元,较历史高点一度跌超5000美元。Coinglass数据显示,过去24小时,加密货币领域全网爆仓近20万人。

美元指数延续涨势,盘中一度跨过107关口,维持在两年来高点附近。

美股小幅高开,比特币短线暴跌

当地时间11月14日,美股小幅高开,道指涨0.10%,纳指涨0.13%,标普500指数涨0.07%。

个股方面,阿斯麦涨近5%,半导体设备制造商阿斯麦周四表示,预计未来5年销售额将增长8%—14%,人工智能将继续推动半导体需求的繁荣。该公司预计,2030年的销售额将在440亿—460亿欧元之间,毛利率约为56%—60%,维持之前的乐观预测。阿斯麦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托夫·富凯称,到2030年,约40%的芯片业务将围绕人工智能展开。迪士尼美股涨逾7%,第四季度财报超出预期。财报显示,迪士尼第四财季营收225.7亿美元,同比增长6.3%,预估224.7亿美元。第四季度调整后每股收益1.14美元,预估1.10美元。热门中概股多数走低,网易则涨超6%,第三季度游戏净收入202亿元,环比增长5%。

美银调查显示,基金经理预计美国小盘股指数罗素2000将是明年表现最佳的指数,因其缺乏国际敞口,能最大限度降低全面进口关税调高的风险。

此外,国际贵金属下跌。截至发稿,伦敦金现跌0.38%,报2563.310美元/盎司;伦敦银现跌0.16%,报30.244美元/盎司。

StoneX分析师法瓦德表示,贵金属的疲软反映了特朗普在2025年可能采取的限制性美国货币政策,这将提高持有黄金等非收益资产的成本。法瓦德指出,特朗普获胜后,美国利率的鹰派重新定价支撑了美元和收益率,削弱了美元计价的黄金。随着投资者消化地缘政治风险,金价也在下跌。法瓦德补充称,在出现看涨逆转之前,短期预测仍将保持看跌,不过进一步下跌的空间可能有限。

经济数据方面,美国10月PPI同比上升2.4%,预估为2.3%,前值为1.8%;美国10月PPI环比上升0.2%,预估为0.2%,前值为0%。

美国上周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为21.7万人,预估为22万人,前值为22.1万人。

数据公布后,美元短线小幅拉升后震荡下行。美国国债短线拉升后再度下跌,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一度上升至4.478%的历史高位附近,随后快速下探并由涨转跌。

目前,市场对12月降息的预期大幅提升至80%以上,而2日前该概率不到60%。而美联储几位官员则敦促应采取谨慎态度。例如,美联储理事阿德里安娜·库格勒周四表示,如果通胀进展停滞,应暂停降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也将于日内晚些时候发表讲话。

高盛则预计,本轮美联储降息周期的最终利率水平将超过传统的中性利率区间,或将落在3.25%至3.5%之间。这意味着,即使经过一轮降息,利率水平仍将比上个周期峰值高出100个基点。

美国10月PPI超预期

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美国PPI经季调后环比上升0.2%,继9月和8月分别增长0.1%和0.2%之后继续上涨。未季调情况下,PPI同比上涨2.4%。

(来源:美国劳工统计局)

报告显示,10月PPI增长主要由最终需求服务价格上涨推动。最终需求PPI同比增长2.4%,预估增长2.3%;不含食品和能源的最终需求PPI同比增长3.1%,预估上涨3%;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最终需求PPI环比增长0.3%,预估增长0.2%;剔除食品、能源和贸易服务的最终需求PPI环比增长0.3%,同比上涨3.5%。

此外,另一项最新数据显示,美国上周初请失业金人数降至5月以来最低水平,在近期飓风和罢工影响逐渐褪去后,劳动力市场开始企稳。数据显示,美国上周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为21.7万人,预估为22万人,前值为22.1万人。

由于美国东南部多个州经历了飓风灾后恢复,以及波音公司工人结束了为期数周的罢工,近期失业金申请数据波动较大。目前的失业金申请人数已低于过去两年的平均水平。

新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四周移动平均值(消除波动的指标)也降至22.1万人,为5月以来的最低点。此外,持续申请失业金人数(代表正在领取失业救济的人数)在10月2日当周降至187万人。

上周,美联储官员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部分原因即希望于保持劳动力市场的强劲表现。美联储巴尔金周四表示,每周信用卡消费支出可能为消费方向提供良好的指示,目前失业金申请是观察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重要指标。最佳的通胀数据是政府数据,如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个人消费支出(PCE)。

责编:李丹

校对:杨立林

版权声明

" Type="normal"@@-->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END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