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款核心部件实现国产替代!亮相高交会,商业航天借势腾飞

11月14日-16日,第二十六届高交会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举办。高交会被称为“中国科技第一展”,每年吸引海内外众多国家和地区成千上万个项目参展。今年高交会的主题是“科技引领发展 产业融合聚变”。本次展览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确认参展企业超过3500家。

今年高交会上,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纷纷站上“C位”。南都湾财社记者在现场看到,近年来增长迅速的商业航天产业成为一大亮点,不少航天企业成果丰硕,带来高精尖产品。

根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6月份发布的报告,2023年全球航天产业的总收入为4000亿美元,预计到2040年,全球太空经济的价值将达到1万亿美元。而中国的商业航天也在近年来步履不停,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绩。

航天技术受制约程度走低!

多款高性能核心部件已实现国产替代

商业航天赛道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新增企业113272家,同比增长28.95%,预计2024年产业规模将突破2.3万亿元。《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共实施67次发射任务,其中商业火箭发射20次,载人航天发射2次。

今年高交会期间,关于商业航天领域的展品十分吸引眼球。在科技巨头产业链展馆,南都湾财社记者看到,中国科学院展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展区带来了多款面向商业航天的高精尖产品。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李保权向南都湾财社记者介绍,以此次带来高交会现场的纳型数字太阳敏感器、MEMS数字太阳敏感器为例,这个拇指大小的MEMS数字太阳敏感器,整机重量仅6克、精度优于0.02度、功耗35毫瓦、视场角130度X130度,是目前国际上性能最优、体积最小的数字太阳敏感器。“5年前类似产品还需要从欧洲进口,但现在该款MEMS数字太阳敏感器性能指标全面优于国外产品,完全实现了国产替代,已经在国内多颗卫星上成功应用。”

李保权表示,传统的数字太阳敏感器价格基本都在10万元以上,但此次展出的自主研发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太阳敏感器,可以将成本降至约2万元,为我国商业航天卫星提供了质优价廉的产品,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除了纳型数字太阳敏感器,此次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还在高交会上带来了纳型星敏感器、微型微焦点X射线闭管、激光试验单粒子效应技术和设备等高精尖产品。

作为一个从业二十余年的“老兵”,在李保权看来,我国航天技术的受制约程度越来越低。“像这些高性能的核心部件,十几年甚至几年前还依赖进口,现在都实现了国产替代,逐渐能感觉到,国产的核心关键部件、元器件越来越受到重视,产品受国外的制约程度越来越低。”

当下与未来:

关键技术仍需攻克,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在投资领域,关注航天技术的业内人士亦有同样的感受。北京新鼎荣盛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驰认为,2024年商业航天赛道或迎来爆发。

张驰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商业航天行业而言,如何能快速、低成本地部署低轨卫星,是目前行业内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在他看来,随着今年越来越多的卫星被送入太空,将为盘活商业航天产业链起到关键作用。

从行业发展现状来看,“十四五”规划中,航空航天被定位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要加快建设航天强国;2023年下半年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到商业航天,2024年正式将其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在正悦投资高级投资经理何艺娟看来,中国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商业航天企业发挥鲶鱼效应,商业航天是符合国家战略的潜力未来产业。中国商业航天从2015年开始发展,经过十年的沉淀,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不过,目前行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何艺娟向南都湾财社记者介绍,从大型星座的建设进度上看,今年处于大型星座批量发射元年,上海垣信已经发射了两批次18颗的卫星,预计将在2027年完成一期1269颗的组网,按照这一进度,每年的发射数量仍需要翻番。星网需要在2034年完成1.3万颗卫星发射,预期进入批量发射阶段的时间也不会太晚。

从火箭发射环节来看,目前以“国家队”为主,特别是航天科技集团的长征系列火箭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发射任务。民营火箭近几年也有了数次发射,主要集中在小型固态火箭和一次性液体火箭,还未实现火箭的回收复用,未来的终局都是瞄准大运力+可回收+批量化的目标去迈进,真正降低发射成本。仍有很多的技术需要突破,必然的试验测试时间是需要的。

从卫星整星制造环节来看,现在处于批量化的前期阶段,前期做了很多统筹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供应链的整合、标准的制定和规范等。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实现批产化、批产化如何保持一致性、产能跟上节奏等,都是未来面临的挑战。

“传统航天的生产思路放到商业航天很多是不适用的,产业结构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正视及调整,需要有魄力的改革和发展。”何艺娟认为,商业航天未来要集中力量办大事,需要统筹供应链管理、加强安全试验意识、优化行业准入及相关审批环节,同时引导更多的耐心资本到商业航天产业投资中来,在遵循我国法律法规和国际外空规则的前提下鼓励更加规范和有序的发展。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严兆鑫 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