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医工交叉领域,初创公司失败的第一杀手即‘市场需求不明确’或错误判断占比最高。”11月21日,在第五届中关村“医工谷”创新创业高峰论坛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田苗在题为《医工交叉交叉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思考》主题演讲中,直言当前医工交叉领域科创企业存在的痛点问题。

王田苗:科学家成为优秀企业家是小概率事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田苗发表主题演讲。

医工交叉是一个多学科融合领域,它结合了医学、工程学、信息技术等前沿学科,致力于医疗健康和公共服务的高水平预防、诊断、监护、治疗及康复技术开发。在医工交叉领域,创新的关键在于理解临床需求并将其转化为技术创新。

王田苗认为,医工交叉的本质只有两点:第一点是医工交叉的市场和需求是以人们的健康为导向,第二点在于将工科的技术和医学结合起来。令人遗憾的是,当前国内医疗器械存在严重的滞后情况。王田苗称,数据显示,无论是市值、销售额还是利润,西方前十大医疗器械公司加起来比中国前十大企业的总量要高出10倍左右,“这反映出我们在医工交叉的源头不足,在支持企业成为世界龙头的这种竞争力不足,这非常遗憾。”

另外,尽管当前国内在骨科、腹腔、口腔和医用3D打印等领域有突飞猛进的进展,大家都在期待人工智能在临床及家庭的应用,但医疗科技成果转化率非常低,“医疗器械大概在百分之两点几”。王田苗指出,无论是医生创业还是科学家创业,大部分企业最后都是“长不大也死不了”,比较好的最后变成专精特新企业,最后被收购并购,只有极个别的企业通过商业合伙人模式,或上市公司派驻总经理模式,才走出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王田苗认为,在整个医工交叉领域,初创公司失败的第一杀手即“市场需求不明确”或错误判断占比最高,“我们所想象的市场非常少,或者你认为解决了市场需求,但马上就能被对手追赶上,没有门槛。如果没有需求,不论是医院给的科创项目还是投资人的钱,很快就容易花光。”

另外,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从科学家创始人到企业家之路,是小概率事件。王田苗认为,在医工交叉领域,出现小天才非常难得,科学家和医生存在天生的弱点,他的价值和“面子”面对客户和市场时不能低头。此外,科学家在科研成果和人才团队上有突出的优势,但在产品融资和其他方面存在弱点。

在这个情况下,如何打破寻找CEO困境?如何走出实验室,探索硬科技成果转化最初1公里?

王田苗建议,科学家或医生可以考虑放权作为首席技术顾问名誉董事长,或看作科学家课题组孵化器。所谓的放权是指,“医生能不能当名誉董事长,科学家能不能当一个首席科学家,把权力放给三个人组成的董事会或科创经纪人?”王田苗认为,科学家或医生可以聚焦到具体的产品迭代,长线培养自己的技术路线以及寻找商业合伙人。

真正做到医工交叉,王田苗认为,首先大的PI(Principal Investigator首席研究院/项目负责人)要和科学家整合,创新创业从影响力工科与临床大PI合作开始,第二步审报许可证这个过程需要有专业的团队,第三步,形成商业的管理和资源整合,最后要有自己的业务竞争结构,即业务要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同时既考虑到国际市场,也有国内市场,这样有利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