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倪浩】彭博社10日渲染称,中美不断升级的贸易冲突已延伸至无人机领域,预计中国最早将在明年进一步强化对无人机的出口管制,欧美企业正在寻找替代。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对两用物项进行出口管制是国际惯例,经审查准予许可的无人机等相关物项,中国将予以出口许可,前提是不得将其用于危害全球安全与和平。

上述报道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称,中国的无人机电机、电池和飞行控制器生产商已开始限制发货数量,甚至“索性停止交付”,西方国家预计中国政府明年将实施更大范围的无人机零部件出口限制,而此举正是前奏。“德国之声”认为,中国政府借此“第一次”明确立场:在国内外销售的中国产品、或使用了中国部件的外国产品,都将适用于出口管制措施。“这意味着中国在复制美国和欧洲的做法,把出口管制适用范围扩展到境外企业身上。”

知情人士称,中国对无人机零部件的出口限制影响了美国和欧洲的企业。据彭博社报道,美国和瑞士合资的无人机操作系统企业Auterion首席执行官洛伦茨·迈尔称“隔三岔五就听到这样的消息”,该公司为包括部署到乌克兰战场上的无人机提供软件。报道称,目前美国多个政府部门正密切关注这一问题,美国国务院和商务部已计划联系受影响的本国企业,协助寻找替代供应。报道同时指出,中国仍是生产无人机设备的低成本中心。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占据了近80%的商用无人机市场。

事实上,作为军民两用物项,中国一直对无人机进行严格的出口管制,且一贯反对将民用无人机用于军事目的。2002年起,中国逐步对无人机实施出口管制,管制范围、技术标准与国际保持一致。2023年7月31日,中国政府出台了无人机出口管制相关政策。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当时指出,近年来,无人机技术快速发展,应用场景不断拓宽,部分高规格高性能的民用无人机转用军事风险不断上升。中国作为无人机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在充分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决定适度扩大对无人机的出口管制,“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和地区”。

美媒提到,今年7月,中国宣布“禁止出口用于军事用途的无人机”。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当时介绍,分别对部分无人机专用发动机、重要载荷、无线电通信设备和民用反无人机系统等实施出口管制,对部分消费级无人机实施为期2年的临时出口管制,同时,禁止其他未列入管制的所有民用无人机出口用于军事目的。随后,商务部等部门又对无人机的出口管制进行了调整,包括将高精度惯性测量设备增加列入管制范围,取消对特定消费级无人机的临时管制,并禁止所有未纳入管制的民用无人机出口用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活动或者军事目的。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10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反映了中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管制理念。有利于更好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的同时,也有利于保障全球无人机产供链安全稳定。

针对外媒炒作中国限制出口的相关信息,霍建国认为,中国在对无人机的出口管制中,明确了用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活动或者军事目的的,不得出口。但正常用于民用消费的,出口企业提交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证明等文件,经审查准予许可的,商务部将对其颁发两用物项和技术出口许可证件。“因此,宣称中国限制出口的外国企业应该先明确一下自己进口的最终用途是否符合中国出口管制的相关规定,最终用途是否严格限制在危害全球安全与和平的场合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