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2024年,作为我国现代出版史上规模最大的学术翻译工程,“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迎来了完成1000种出版的里程碑时刻,备受业界关注。从1981年开始,“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开始出版,在40多年的岁月里不曾停歇。“汉译名著”滋养了几代学人和无数读者。

正在举办的2024天府书展上,商务印书馆举办了一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1000种对谈会。会议邀请到四川大学教授熊林与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陈小文展开对谈。对谈中两人提到,当下人工智能已被应用于翻译工作中。在可以把原文一键翻译成中文的情况下,我们为何还需要阅读汉译名著?

学术翻译为何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川大哲学教授熊林:涉及生命交付和创造性

分享会现场

学术翻译为何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川大哲学教授熊林:涉及生命交付和创造性

陈小文

学术翻译为何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川大哲学教授熊林:涉及生命交付和创造性

熊林

“汉译名著”是外来文化的本土化,是对我们自身文化的建构

四川大学哲学教授熊林是深受“汉译名著”精神哺育过的学人之一。从学生时代开始结识“汉译名著”起,熊林在求学、研究和教学过程中都深受“汉译名著”的助益。他认为,学术翻译涉及对自己文化本身的某种塑造。与人工智能机器翻译不同,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而是携带自己的世界,与作者的世界进行相遇,是情感的投入和一定意义上的生命交付,体现着译者的创造性,这是机器做不到的。从这个角度讲,“汉译名著”实际上是外来文化的本土化,是对我们自身文化的建构。从这个意义上讲,1000种“汉译名著”的翻译出版,聚焦的不仅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的经典,也是对每一个时代前沿的追踪。

熊林教授从“汉译名著”的作者,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学术译者。近些年来,他以权威精校古希腊文本(牛津古典本)为底本,正以一己之力重新翻译《柏拉图全集》。从2018年至今,6年时间已完成翻译并出版第一批16种。在本次分享会上,熊林教授建议学界、出版界要加强对中世纪经典著作的整理和翻译。

学术翻译为何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川大哲学教授熊林:涉及生命交付和创造性

黑格尔《小逻辑》(汉译名著之一)

学术翻译为何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川大哲学教授熊林:涉及生命交付和创造性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汉译名著之一)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40余年翻译出版1000种

规模大、时间长、难度高,是商务印书馆对于这套40多年来累计出版22辑1000种“丛书”的执着。

据陈小文介绍,“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对奠基我国学术、开启新学科领域、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中国读书界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思想的大门。2009年出版至400种,2017年出版至700种,2024年“汉译名著”出版至1000种。学科门类涵盖哲学、政治、法律、社会、历史、地理、经济、管理、语言、艺术等,许多书的作者都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阶级、一种思潮的先驱者、代表者。

据悉,“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在中国学界是个充满荣光的名字,“凡读书人没有不知道的”,它以学科门类划分的橘、绿、蓝、黄、赭等书脊颜色,成为读书人书架上、心灵里崇敬而温暖的情结。

(商务印书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