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江苏省科技大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南京召开。备受关注的全省科技大奖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苏定强获2023年度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88岁高龄的老院士获此殊荣,缘于他为中国天文光学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他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呼吁要给青年科研人员更多时间,引导青年人做出高水平的成果。

不讲大道理,只有大实话!老院士为青年科研人员发声

65年潜心研究,只为“中国人看得更远”

要让中国的天文学站在人类视野的最前沿,先进的天文仪器必不可少。苏定强的名字,必然在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史册上留下一笔,他在望远镜和天文光学领域从事研究长达65年,主创了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LAMOST,提升了我国天文光学水平。全省科技大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被授予江苏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

苏定强于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南京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他首创加中继镜形成共用副镜的望远镜光学系统,2.16米望远镜已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运行了近35年,诞生了大批科研成果,为我国天体物理研究及建造更大的望远镜奠定了基础。他还开辟出主动光学新方向,提出主动变形镜光学系统,后来落成的两大科学工程:LAMOST(郭守敬望远镜)、FAST(天眼)均采用了这一核心创新思路。苏定强作为LAMOST项目的提出者之一,他谈到这台望远镜充满自豪,“2012年开始正式巡天,到2023年7月,已获得2513万条天体的光谱,远超世界上其他巡天项目发布光谱数的总和。LAMOST使中国在银河系的研究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不讲大道理,只有大实话!老院士为青年科研人员发声

88岁高龄,仍在坚持科研

虽已88岁高龄,苏定强仍在坚持科研,今年还发表了高水平学术论文。对于获奖,这位88岁高龄的老科学家,表现得平静而淡泊。“得奖肯定很高兴,但我觉得,把事情做成功了,好像更高兴。”对他来说,最幸福的时刻,便是攻克一个个难题、见证一座座大型天文望远镜的落成。他依然惦记着中国天文学事业发展,“我这个年纪,没人会催我再出科研成果,但我有这种责任,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每当苏定强看到天文学研究有新方向、国外有新的项目,他就会不由自主地开始思考,常常会思考到下半夜。天光所的后辈科研人员,常常会在清晨醒来时,看到苏定强深夜发来的信息,每每提到的都是关于专业问题的思考。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袁祥岩笑言,“他说‘没人催他’,实际上他常常是催我们。”

不讲大道理,只有大实话!老院士为青年科研人员发声

要给青年人时间,只为取得高水平成果

当被问及有什么对青年科研人员说的、有什么经验分享,他表示,打好基础很重要,要重视数学、物理基础。他说:“有些内容比较深,工作中未必会用到,但创新思维能力会有提高。”

至于对青年人的寄语,苏定强没讲深刻的“大道理”,只讲了一段“大实话”。他为青年科研人员发声,“要让年轻人有更多时间搞科研。不要引导他们做短期行为,不要盯着论文指标。这种指标埋没人才了。一个人花5年,可能做出很大的成绩来。但若是让他很快出成果,每年出两篇论文,可能就只能出中等水平、低水平的成果。”他认为,对于有前途的青年科研工作者,要给时间,要引导他们做深的东西、难的东西,鼓励他们做出高水平的成果。“就让他埋头苦干,做个五年、十年,说不定就冒出一个很大的成绩。”

苏定强的观点,正在成为中国科技界的共识。今年11月初,中国科学院第三届雁栖青年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期间发布的《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倡议书》提出,坚定“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不做跟风逐热的研究。在江苏,省政府专门出台了《江苏省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提出体系化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建立健全早发现、早遴选和长期稳定支持机制,通过省攀登、杰青、优青、青年项目梯次资助,将资金投向最具创新活力的青年科研人员,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是钟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