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12月1日电 (袁媛)11月30日,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中国经济学年会秘书处主办的“第二十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在北京举行。在圆桌论坛环节,多位专家围绕人工智能(AI)对经济学研究的影响展开了讨论。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世界,不仅深刻影响着科技和产业,也在经济学领域引发了一场变革,包括创新边界、方法论变革、政策挑战与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

  AI扩展经济学研究方法

  “人工智能已经大大扩展了创新的可能性边界。”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在论坛上指出,AI对生产和创新的影响已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他引用了一项国际研究指出,AI辅助研发的普及显著提高了专利数量和产品质量,尤其是在顶级人才集中的领域。郑江淮强调,企业利用AI直接进行技术研发,正在重塑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应将AI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探索“随机前沿创新函数”作为衡量创新效率的新工具。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郭峰则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了AI对经济学研究的颠覆性影响。“过去我们的分析方法主要依赖理论驱动,但AI带来的高维数据让数据驱动的研究模式成为可能。”他强调,AI在处理非结构化数据方面的强大能力,不仅能帮助学者更全面地理解经济现象,也能为政策设计提供更精准的支持。例如,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在数千种潜在变量中自动识别X和Y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揭示新型的经济行为模式。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钊则指出,中国和西方国家在AI应用的侧重点上存在差异。例如,中国更注重AI在实际场景中的普及性,而西方国家则更倾向于基础技术的突破。“这种导向的差异可能决定了未来全球竞争格局的变化。”此外,他特别提醒,AI的发展可能强化高端人才的优势,却也有可能进一步弱化低技能劳动者的竞争力。

  AI驱动经济政策设计转变思路

  AI的广泛应用也对政策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人民大学国有经济研究院教授刘瑞明认为,AI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政策设计提供了更丰富的工具和数据支持;但另一方面,若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人的因素,则可能导致政策偏差甚至失效。他强调,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中国需要通过改革开放释放经济活力,同时提前布局社会保障体系,以应对AI时代可能带来的失业和结构性问题。

  刘瑞明提醒,AI技术集中应用可能导致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扩大。例如,AI技术的使用通常集中在高收入地区,这些地区的创新能力因此得到进一步增强,而中低收入地区可能在技术扩散中被边缘化。他呼吁政策制定者应更加关注AI技术的公平应用,以减少区域间的不平等。

  在讨论AI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时,郑江淮提出,AI和大模型技术的普及正在改变国家间的竞争格局。“研究表明,AI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可能加剧国家间的分化。在这一趋势下,国家创新体系的效率和质量将成为决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AI促使经济学教育转型

  “AI时代,经济学教育的核心不应仅是技术,更要关注人。”陈钊谈到,未来的经济学教育应在技术能力的培养之外,更注重学生的创造力、情感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是AI无法取代的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郭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出,学生应积极学习AI相关技能,如编程和大数据分析,以建立自己的学术壁垒。“如果你能够处理复杂的高维数据,而其他人做不到,这就会成为你的竞争优势。”他同时指出,教师也应了解AI技术的基本逻辑,以便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数据驱动的研究。

  刘瑞明则从更宏观的角度强调了经济学教育的基础性。他表示,无论AI如何发展,经济学的核心始终是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经济学的主语永远是‘经济学’,而不是‘人工智能’。学生不仅要掌握技术,还要在逻辑思维、创新能力以及人文关怀方面不断精进。”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永进进一步阐述了科学研究的目标。他强调,科学研究的目的不是创新,科学研究最重要的能力也不是批判性思维,而是对自然、社会、宇宙的欣赏能力。“批判性思维不是创新的本质,而是追求真理,追求大自然对宇宙的好奇,是让我们跟动物区别开来,跟AI区别开来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文章据“第二十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