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法  src=

让同学们做2022年的上海中考阅读题《写给儿子》。讲完试题后,我问同学们,如果摘抄的话,哪些段落值得珍藏、品味?

他们一致认为第三自然段让人印象深刻,值得摘抄积累。

还记得我们那次去山西大草原吗?在马仑草原上,你走向远方的时候,特别有一种象征意义。无边的翠绿在眼前铺展开来,坡上草深没足,微风里摇曳着的无数雏菊、独活、桔梗花,自由地醉舞,如梦如幻;忽然一匹奔马、又一匹奔马,从天边渐渐由小而大,又由近而远,巨大的白云如仙山降临。那一群无人放牧的牛或卧或立,在一个低凹无草的平地集合,安静地等待着雨水的到来,它们知道每天都会有礼物。而我的礼物是听到了心中如达达的马蹄声的幸福叩响:有一个少年,口中衔着一支蓝色的小花,正在往远方走去,那么胸有成竹,好像可以一直那么走下去。

语文学习法  src=

我问同学们,此段好在什么地方时,他们说运用了修辞手法,说写得很美。

我继续追问,除了修辞手法,还有哪些写作方法,这段文字的美又是如何体现的。同学们就不太说得清楚。

首先,明确一个前提,摘抄积累的目的是,为了直接上手运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深刻理解文段的价值,吃透语言背后的审美逻辑。

我带着同学们做精细的解剖和分析:

①还记得我们那次去山西大草原吗?

解读

这是一个疑问句,提醒对方回忆往事,深情动人。

②在马仑草原上,你走向远方的时候,特别有一种象征意义。

解读

相对于“山西大草原”较为空泛的地点,“马仑草原”更为具体,不仅表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更重要的是,向儿子证明“我”对他的在乎,记得和他在一起所有的细节。父爱深沉又真诚。

③无边的翠绿在眼前铺展开来,坡上草深没足,微风里摇曳着的无数雏菊、独活、桔梗花,自由地醉舞,如梦如幻;

解读

学习语言,要学会解读“信息点”,这些关键的信息点包含了最为深刻的内涵。除此之外,还要搞清楚句子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句子之间的关系?问个问题:为什么“无边的翠绿在眼前铺展开来”的后面,要写“坡上草深没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句子关系,就是前后句、上下文之间的审美逻辑关系,这样安排的目的,无非是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去无限抵达更高级的审美境界。

你觉得无聊?

或许你不太清楚人活着的意义,以及许多人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而做出的各种努力罢了。

科学家孜孜以求,深入细胞内部,去探究DNA,发现微观世界的奥秘;天文学家仰望星空,在超级射电天文望远镜前十一年如一日,投眸太空,去捕捉宇宙爆炸那一刻的信息,弄懂我们何以存在的条件。不管是理科,还是文科,最终都会在真理的珠穆朗玛峰上相会,那是我们作为人的尊严与辉煌。

所以,探究句子关系,等同于揣摩语言的本质和奥秘,为什么这样说才是好的表达,还有没有更高级的表达。人一直被语言所捆缚,语言的边界,就是人的边界。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是我们存在的家。”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语言,我们就无法思考,甚至整个人类社会都会坍塌,沦为野兽的丛林世界。

我们对语言要有敬畏之心,语言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现代汉语也不是从天而降,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各个民族、各个地域,相互融合、交流、碰撞而成,其中有欢乐,也有无数的眼泪。

这是一份美丽真诚的、至真至纯的礼物!当我书写、当我说话,我能感觉到与历史、与文化、与祖先的链接,是他们的创造,让我成为了我。

无边的翠绿在眼前铺展开来,坡上草深没足,微风里摇曳着的无数雏菊、独活、桔梗花,自由地醉舞,如梦如幻。

“翠绿铺展”是平面展开,“草深没足”是立体构建,这样就构成了有意味的空间关系;前面写草,后面写花;草是整体写,花是具体写;草是静态,花是动态。“无边的翠绿”运用了夸张和借代的修辞手法,“雏菊、独活、桔梗花,自由地醉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花还运用了事物罗列法,增加画面感和丰富性。

作者精心打造了一个“梦幻”的立体场景,这就是我们能感受到美的原因。里面的底层逻辑,需要我们理性分析。

④忽然一匹奔马、又一匹奔马,从天边渐渐由小而大,又由近而远,巨大的白云如仙山降临。那一群无人放牧的牛或卧或立,在一个低凹无草的平地集合,安静地等待着雨水的到来,它们知道每天都会有礼物。

解读:写了草、花,然后转向写“牛马”。这是内容丰富性决定的。增加文字信息量,让读者在简短的文字中感受到信息洪流的冲击。

作者给了一个长镜头,从一匹马,到一群马,从小到大,从近到远,一直凝视注目。“仙山”的比喻,呼应前文的“梦幻”。

马在奔跑,牛则悠闲很多,一动一静,一奔腾一等待,形成了极有张力感的画面。

同时引出作者想要表达的写作意图——“礼物”。

综合前文,还可以看到一种更深层的关系,“无边翠绿”“无数花朵”和“一匹奔马”“一群牛”“一个平地”,数量上的多少,形成了点面结合的关系。

⑤而我的礼物是听到了心中如达达的马蹄声的幸福叩响:有一个少年,口中衔着一支蓝色的小花,正在往远方走去,那么胸有成竹,好像可以一直那么走下去。

解读

“而”是转折,是强调、突出,是划重点,是描写和抒情的转折点。阅读时特别要重视这个“而”。

通过前面的环境描写,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原来是,表达对儿子的期待,这个期待,就是在这梦幻般的环境中实现人生理想,这对父母来说,就是最好的“礼物”。

注意,少年是“往远方走去”,而美好的景物是“向我走来”。正是因为“我”感受到了走来的风景,才明白了它对我们人生的意义。“我”希望儿子走得更远,探索更多的风景。这也就是开篇提及的“象征意义”的涵义所在。

语文学习法  src=

总结

摘抄积累是有层次的,需要不断努力和升级,方可走进语言世界的大门:

第一层次,是什么。理解基本文意,读懂语言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字词特点(比如动词、形容词等)

第二层次,怎么样。搞清楚语言内部的关系,比如句子之间的衔接特点(如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等)

第三层次,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探究他的写作意图(主旨)。比如,上文为什么要用细腻的笔法写风景?这是父母希望孩子生活的图景,这已不是客观风景,而是作者内心主观的投射。风景一旦有的主观想象,就打上了作者的心灵烙印,也就能打动人心。

语文学习法  src=

最后到了运用环节,直接上手模仿(仿写风景部分):

无边的湖水像镜子一样平静,里面倒映的树木,高大挺拔,快要接近天空秋风吹来,片片落叶,如蝴蝶、信笺、飞絮,自由地醉舞,如梦如幻;忽然一只鸟儿、又一只鸟儿,从天空深处飞来,就快要落到湖里,贴近水面,上上下下地,与落叶嬉戏,最后又叽叽喳喳跑到树林中,不见了。

这一切多么美好,就像一首音乐在胸中激荡,音乐的尾音,如湖上的波纹,一圈圈地扩散,扩散……

课程咨询,请加雨希老师微信

讲师简介/Profile/

彭治旗:曾担任《课堂内外·创新作文》主编10余年,《学语文之友》读写专栏特邀专家;持有人社部中国继续教育工程协会颁发ACD青少年生涯规划导师中级证书;策划数十本畅销图书,著有《中考作文提分有办法》(三册)。

语文学习法  src=

曾联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发创意写作课程,参与策划南开大学文学院“语文素养通识课程”;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命题评审委员会委员,被邀全国各地讲座300余场。

通过“文字素描”“万物互联”的方法,帮助学生走出写作的误区,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写作特长;指导上百名学生参与各类作文竞赛,获得全国知名高校的认可和青睐。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