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如何凸显“教师第一”

教育要在黑白之间保留适当的“灰度思维”,充分理解教师的难处,充分认识教育实践的“境脉特征”,给教师一点调适空间,这样往往也能赢得学校的发展空间。

来源 | 《中国教师报》教育家版

作者 | 黄华斌 湖北省松滋市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

全国新教育实验“十佳智慧校长”

刚上任校长不久,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和建议时,这样一条意见“跳”入我的视线:我是学校XX老师的家属,妻子每天早上7点到校,整天不能回家,本想着她正常下班后能照顾孩子和家庭,可她经常放学后还要继续留在学校,不是学习就是开会。学校能不能考虑到年轻老师还有自己的孩子和家庭要照顾,减轻老师的一些负担啊?

这条来自教师家属的建议令我感到震撼。于是,我对学校的日常管理尤其是教师的学习、教研、工作部署等会议安排情况进行了解。原来,因学校几乎都是双人包班制,白天很难将教师集中起来开会,所以会议一般只能安排到学生放学离校后。

面对这一矛盾,我在校长办公会上原文宣读了那条建议,并呼吁行政干部认真反思,引起大家的共鸣。正是这条意见推动了学校会议机制的变革:少开大会,一个月只开一次;不开晚会,不开长会,会议限时在60分钟内,能通过工作群布置和当面交办的工作一律不上会。

会风一变,气象更新。以会议变革为信号,学校有序推进了弹性坐班、请假下放、分层备课、学习减负、教研松绑等一系列常规管理变革,建构起“底线管理+柔性制度”模式。历经5年,学校形成了“轻负简政”的治理结构。

一所学校发展的关键变量是教师。早在2010年,我就把“学校发展,教师第一”作为自己的治校理念。我的理解是,“教师第一”与“学生第一”并不冲突,“学生第一”体现的是教育的需求导向,“教师第一”则体现的是教育的治理导向,“教师第一”是“学生第一”的必要前提。那么,如何践行“教师第一”?

首先,要把“解放教师,给予空间”变成实实在在的场景。

我们要尽量给教师提供一个自主、自由、宁静、简单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教师的“负担感”,才能提升其职业“幸福感”。

所以,学校管理要关注教师最直接的工作体验和表现出的工作情绪,把“刚性要求”放在关键事项和重要领域,把“柔性制度”释放给不同追求的教师,让每一名教师都能切身感受到紧张工作中的“弹性空间”。

其次,要以“理解教师,扬长容短”作为善待教师的立场。

善待教师是教师文化生长的土壤。真正善待教师,会视学校每一名教师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我认为,尊重教师的最高境界是尊重教师的个性风格,接纳教师的性格缺陷。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每一名教师都有其自身的性格和脾气,不是每一名教师都能迎合校长和学校,但他们大多数却能忠诚于学校、尽职于工作。

善待教师具体表现在“容错”上。教师在工作中的失误,学校管理者要有包容之心。我发现,一些在管理上有独特方式、在教学上有专业影响的优秀教师,在处事上有时会表现出“率性”而“敏感”的一面,有时还很“冲动”和“叛逆”。对这样的教师,我们更多地选择了包容,甚至会作出一些管理要求上的“让步”,只为了发挥其所长,给予他们一些坚守梦想的热情和勇气。虽然学校某些行政干部对我的态度表示“不理解”,但时间久了他们也能理解我的“用心良苦”。

教育要在黑白之间保留适当的“灰度思维”,充分理解教师的难处,充分认识教育实践的“境脉特征”,给教师一点调适空间,这样往往也能赢得学校的发展空间。

再次,要搭建“发展教师,成事成人”的丰富平台。

松滋市实验小学把“成事成人,越而胜己”作为教师发展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做法。

一是方向上有引领。每月一次的教师例会,我们会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教师增进对“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教育改革的前沿理念、教育环境的复杂多变”的理解和认同。

二是实践中有影响。我们倡导“承担即成长”的教师成长理念,推动教师在岗位上磨炼,在实践中成长,在课堂上成名,在关系中修行。我们以“发现身边的榜样”和“讲好育人的故事”两个不同视角帮助教师理解“彼此看见,相互成全”和“好关系成就好教育”的教育精髓。

三是专业上有支撑。学校努力创设崇尚专业、尊重专业、依靠专业、发展专业的学术气质。我们建立起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专业管理、专业育人的浓厚氛围,坚持以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来改变学校的样态,通过项目化的活动让教师“卷入”,如“素养大赛”“青蓝结对”“青春结伴”“双创双优”“生命叙事”“情趣社团”“点灯行动”等项目,支持教师在共读、写作、课堂、教研、社团、城乡交流、家校共育等平台成长成熟、成事成人。

最后,要让“展示教师,共享荣光”成为永葆职业活力的常态。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除了基本的物质保障外,更需要职业尊严和共享荣光的获得感。教师的状态要追求“像蜜蜂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 所以,学校要精心设计教师成长的“连接时刻”“欣喜时刻”和“荣耀时刻” 。

所谓“连接时刻”,即支持鼓励教师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聆听“窗外”的声音。只要是对教师专业成长有价值的培训和研修,我们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都会全力给予支持,让教师走向省内乃至全国的平台去交流、展示、体验。我们通过城乡轮岗交流,让骨干教师在乡村支教中体悟“不一样的孩子和不一样的教育”,发现自己的价值。我们鼓励教师利用小长假、寒暑假去旅游看世界,回到学校和全体教师分享“行走的教育”。

所谓“欣喜时刻”,即增强重要时刻的仪式感,精心设计节庆活动,让教师享受满满的幸福感,帮助教师认识到教育既要有专业的卓越,又要有生活的情趣;既要会工作,又要会生活。

所谓“荣耀时刻”,即把每一次成果、荣誉进行放大分享,家长送来的一面锦旗、家长发来的感谢短信、教师获得的成果证书等,都要变成展示的契机、教育的故事。概而言之,发现长处,激发潜能,创造契机,培植榜样,成事成人,分享带动,把小学办成教师成长的“大学”。

当“教师第一”从心中的治校理念变成眼前的学校样态,教育的魅力幻化成眼前这样一些温暖的场景:

教师在办公室集体与校长畅聊,教师下班后还主动在办公室探讨教学设计,教师在家校冲突后被理解支持的家长慰藉鼓励,教师在严寒酷暑中走访留守儿童送教上门,一个已办理调离手续的教师被一群家长的执着和深情唤回,还有一群教师每周奔波在大山与城区的支教路上……

欢迎订阅《中国教师报》

我们一起携手成长!

感谢阅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朋友圈】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学校如何凸显“教师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