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向善、向美”是汤玉刚带领教师研讨确立的学校办学理念。地处祖国边陲,他希望从肃北中学走出去的学生都有家国情怀,有一颗“向上、向善、向美”之心。
本报记者褚清源
9月3日上午,汤玉刚照例上了一堂数学课,随后在学校5楼会议室,汤玉刚以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中学党支部书记和校长的身份参加了最后一次全体教职工大会。
这次会议意味着汤玉刚正式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成为一名普通数学教师。会后他收到了一条信息,是初中语文教师张瑞玲发来的。张瑞玲曾经是汤玉刚的学生,后来他们又成了同事。张瑞玲在短信中说:“您的敬业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您对同事和下属的关爱如春日的暖阳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我们在这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中秋节那天,记者与汤玉刚电话联系,他已回到500多公里外的酒泉家里,与家人团聚。因为孩子在酒泉工作,汤玉刚的爱人退休后就回到酒泉照看孙子。因此,平时汤玉刚一个人在肃北工作生活。到今年底,汤玉刚将正式退休,那个时候他就可以结束与家人聚少离多的日子。
中师毕业如何教高中数学
从北京乘飞机到敦煌,再乘车100多公里就可以到达肃北县城。肃北县由北区和南区两个不相连的区域组成,两地相距500多公里,中间被敦煌市、瓜州县、玉门市三个县市隔开,因此北区成了肃北县的一块“飞地”。北区与蒙古国接壤,拥有约65公里的国界线。
肃北有大片牧区,人口只有1.5万人,全县目前只有一所小学、一所初中和一所高中。因为学生人数少、办学规模小,2022年9月肃北县教育集团正式成立,分为高中部、初中部、小学部。
在汤玉刚眼中,这两年学校最大的变化是教师周转宿舍的投入使用。教师周转宿舍为学校引进优质师资力量提供了保障。“去年8月以来,先后有39名教师入住。”汤玉刚说。
时间追溯到40年前,那个时候当地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还很简陋。1985年7月,汤玉刚酒泉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肃北中学当初中数学教师,从此在肃北牧区一干就是40年。
在师资缺乏的年代,汤玉刚不断被拔高使用。1986年3月,汤玉刚被安排教高中一年级数学。因为那届学生格外难管,加上当地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此前有几位教师都借故离开了。汤玉刚中途接班可谓“临危受命”,并被安排做班主任。就这样汤玉刚的职业生涯刚刚开始就遭遇了他意想不到的挑战。
但性格随和的汤玉刚很快与学生打成了一片,班风变了,学生也变了。“我采取的是非常规手段,就是与学生一起交心,学生喜欢运动就跟他们一起打篮球、跑步。”汤玉刚说,“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对这届学生的印象最深”。
对于汤玉刚来说,最大的挑战来自教学。“我一个中师生教高中数学,你应该能想象挑战有多大。”于是,汤玉刚开始自学。“那个时候我的优势是记忆力好,我采取了最笨的方法就是背书,整个假期我都在看书、背书,找个没人的地方把高一教材内容和教学参考书全背下来了”。
真正让汤玉刚感到教学自信的是,他到天津师范大学进修之后。“读完本科,我的知识储备问题算是基本解决了。”汤玉刚说,“外出进修的另一个朴素想法是为了给孩子树个榜样,让孩子知道爸爸也是大学生”。
在后来的教学中,汤玉刚始终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汤玉刚记忆最清晰的是,从2000年至2007年,每年高考试卷公布那天他都会限时自己两个小时做完,几乎每次都是满分。这一点让他颇感自豪。有一年,他做完高考试卷与标准答案进行对比,发现自己的解法比标准答案的解题思路还简洁,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投到《中学数学参考》杂志,并得以发表。这样的文章汤玉刚还写过几篇,都是结合工作有感而发,先后在《数理天地》杂志和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数学教学》杂志发表。他制作的教具“侧倾仪”曾在酒泉市中小学教师教具制作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2007年之后高中开始异地办学委托管理,汤玉刚又回到初中教数学。这让他的教学变得更加从容,但他丝毫没有放松过教学研究,即便在担任校长期间也从未懈怠。作为甘肃省骨干教师,2015年他参加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荣获甘肃省优质课一等奖。“汤校长还荣获了甘肃省‘园丁奖’等荣誉,但都是他担任校长之前获得的。”教导处主任张守军说,这些年汤玉刚推掉了几乎所有荣誉,凡是涉及个人荣誉他一概让给其他同事,这一点让老师们很感动。
校长如何兼任两个班的数学课
“课大于天”,这是汤玉刚工作中坚守的信条。在他眼中,学校里行政事务性工作不是最重要的,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才是。
汤玉刚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长期担任两个毕业班的数学课。2019年9月,汤玉刚担任校长,但是他并没有减少自己的课时。尽管作为校长平时的临时性和事务性工作很多,但他从来没有耽误过一节课。
汤玉刚和张晓琴同为数学教师,曾经在一个办公室办公。汤玉刚是张晓琴的入党介绍人,在她眼中,汤玉刚更像是人生导师。让她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外出赛课,她很紧张,“汤校长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受汤校长的影响很多,教学风格也模仿汤校长”。两个人共同负责初三年级的数学教学,配合很默契。张晓琴告诉记者,当时汤玉刚负责“拔尖”,她负责“补差”。“汤校长平时行政工作很忙,有时候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这样的场景经常出现。”张晓琴说。
2021年,因为张晓琴休产假,汤玉刚一个人教3个班,当时他原本联系了一位代课教师,但是因故没能到位,“我坚持了一两周发现也能搞定,就这样持续了一个学期。”汤玉刚说。
更具挑战性的是,2022年10月,张晓琴要外出赛课,当时汤玉刚自己担任两个班的数学课,张晓琴教3个班的课,因为没有其他教师能顶岗,汤玉刚一个人教5个班的数学课。汤玉刚说:“说实话当时确实挺累,但还好只是一周时间。”在汤玉刚看来,最棘手的当属会议与教学的冲突,县里不少会议要求必须一把手参加,这个时候就需要临时调课。
化学教师张艳也一直记着汤玉刚对她的帮助。“我第一次带班在校长面前哭过好几次,都是校长帮我一一解惑。”她曾和汤玉刚搭档带一个毕业班。“当时汤校长负责两个班的课,从没有耽误过一节课,包括作业批改都很详细,并且学生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张艳谈到了一个细节,有一次她在医院门口看到了汤玉刚的自行车,走进去一看发现他一个人在做肠镜检查,因为家人都在酒泉,没有人陪护。看到张艳来了,汤玉刚说:“你去我办公室把我的数学书和学生作业拿过来。”临走还不忘嘱咐“不要告诉任何人”。
爱出者爱返。2012年8月初,汤玉刚在体检中查出患有胆囊癌。按照医生的要求,他在一周之内连续做了两次手术。8月底,学校开学了,他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阻,坚持提前出院,按时回到学校,站在了讲台上。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每个月都要赶赴兰州做治疗,这期间学生经常下了晚自习给他发信息,询问他的病情,问啥时回来给他们上课。“那段时间是学生给了我力量。”汤玉刚说,“我觉得做老师很有成就感,老师是真对学生好还是有条件地爱学生,学生很敏感,他们都很清楚”。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每年中考结束,汤玉刚都会让全校教师做中考试卷。他这样要求教师,自己则首先做到。遇到教学难题,汤玉刚常跟教师说,不要轻言“没办法”,要立足岗位“想办法”,在研究课程标准、落实教材的基础上,精准分析学情,分层辅导学生。他还经常借用陶行知的这句话寄语师生: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汤玉刚一年四季骑自行车上下班,这在肃北中学早已是一道风景。
汤玉刚是一位骑行爱好者,工作第一年便用攒下的工资买了一辆自行车。在师生眼中,自行车是汤玉刚的标配。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骑自行车的习惯。“中间骑过两三年摩托车,但后来又骑自行车了,如果没记错的话,我一共换过3辆自行车。”汤玉刚说。
高二学生宝徳勒的家就在学校对面,他谈了一个细节。每到周末他都能看到校长的自行车停在校门口,他知道校长又来学校加班了。在语文教师肖发学眼中,汤玉刚有老黄牛精神,向来实干且低调,一直满负荷工作,还常常超量工作。汤玉刚经常周末守候在学校,利用休息时间义务给学生辅导。
学生为什么叫他“汤哥”
没课的时候,汤玉刚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操场。每天上午学生跑完操,他会跟学生打篮球或打排球,与学生擦肩而过的时候,他总会和学生击掌一笑。高一学生古龙特说,他和班里的同学经常跟校长一起打篮球,“汤老师的团队意识很强,他的排球打得也很好”。
在汤玉刚教过的学生眼中,汤玉刚就是老师,是学生眼中的大朋友,很多时候学生早已忘记了他是校长。在肃北中学,有不少学生叫汤玉刚“汤哥”或者“老汤”。这一现象在汤玉刚这里得到了证实。“在校园里很少有学生叫我汤校长,他们通常叫我汤老师,那些更大胆的学生则直接叫我‘汤哥’或者‘老汤’。”汤玉刚说。
在校园里,学生更像是汤玉刚的粉丝,调皮的杨子杭就是其中之一。他说,有时候他们会跟校长搞恶作剧。“校长的自行车从来不上锁,下课了我们就会在校园里骑校长的自行车玩,自行车骑到哪里就顺手放到哪里,等下班了校长会满校园找自行车。”说这话时,杨子杭的笑容里藏着孩子特有的狡黠。
作为校长,汤玉刚与学生保持这样的关系并非偶然。曾有学生向汤玉刚反映食堂的饭菜问题,第二天就作出了调整。像这样的事情有很多,因此学生对汤玉刚格外信任。
学生念汤玉刚的好更加具体。“有时候我们来不及吃早餐,就把早餐带到教室,汤校长看到了会让我们先吃完早餐再上课。”一名学生说。高二学生徐月彤坦言自己是比较调皮的女生。“升入初三后,汤校长有一天见到我说,已经初三了,要收收心了,去年6月底我们考完试就到校长办公室找他聊天,中午他还请我们吃饭。”徐月彤说。
身为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二者是互为支持的。2023年冬天,那个时候杨子杭还在读初三。一天晚上他与宋福涛、殷轩挺3个人饿了,想翻墙逃课出去买点吃的,刚翻了一半就被恰好路过的汤玉刚发现了。汤玉刚不慌不忙地用手机拍照后,把三个学生叫到了办公室。杨子杭心想这下完了,他虽不怕校长,但怕班主任。他知道这一行为的严重性,于是向汤玉刚求情:千万不要告诉我们班主任。没想到,汤玉刚并没有批评他们,而是说:错误归错误,如果你们数学成绩提上去了,就一笔勾销。于是,3个人很高兴地跟校长签下了协议,保证下学期考到90分,按了手印,便离开了。
“后来成绩考到90分了吗?”记者问。
“没有,中考我只考了84分,欠了汤老师6分,准备高中还。”杨子杭的笑容里透着几分调皮。
汤玉刚对学生的鼓励和支持从未间断。高二学生姚睿乾讲述了自己初中时的经历。初中三年换了三位数学老师,成绩一直下降,直到换了汤玉刚,她的数学开始有了转机,这背后离不开汤玉刚的鼓励。“汤老师很容易相处,他是为人师表的好老师,问他题从来都是耐心解答,遇到生活中的问题我也会找到他倾诉”。
“向上、向善、向美”是汤玉刚带领教师研讨确立的学校办学理念。地处祖国边陲,他希望从肃北中学走出去的学生都有家国情怀,有一颗“向上、向善、向美”之心。
在学生的描述中,他们的校长是这样的。一是边走边打电话,总是很忙的样子;二是喜欢骑行。他曾经两次开启“说走就走”的旅行。2014年暑假,汤玉刚第一次去拉萨、成都,历时20天。2018年汤玉刚又一次前往拉萨。在旅途中他遇到了很多好心的相互帮助支持的旅友。
“尽管汤校长爱运动、爱生活,但自己在生活上却很粗糙。因为他一个人在肃北生活,有一次去他家里,发现桌子上放得最多的是方便面。那一刻我很心疼校长。”语文教师俞晓丽说。
卸下领导职务后,汤玉刚格外轻松,迷恋课堂的他再也不用在会议和上课之间周旋了。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中,然后在课余时间与学生一起谈心、跑步、打球。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是他最乐意做的事情。
9月的肃北,秋意渐浓。无论坐在教室里还是站在操场上都能望见远山。远山不远,那是汤玉刚在骑行中发现风景的地方。
人物介绍
汤玉刚,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中学教师,曾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和校长,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先后被评为甘肃省“青年教学能手”、甘肃省骨干教师,曾获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甘肃省“园丁奖”等荣誉。
记者手记
好校长与好老师的样子
本报记者 褚清源
9月3日下午,记者收到了汤玉刚发来的信息:我已正式卸任书记和校长职务。
“致敬国门教师”的采访对象是教师,为什么要采访一位校长呢?有时候一个采访对象的确定并不需要太长时间的推敲,了解几个细节就够了。
故事要从汤玉刚的真诚说起。那天来到肃北中学时已经接近夜里12点,因此第一次见到汤玉刚是第二天早晨7:30,当时他正在餐厅查看学生用餐,不时有学生跟他打招呼。
此前与我一直保持联系的是肃北中学原副校长任保军,他向我极力推荐采访他们的校长,记者并没有明确答复,因为校长往往忙于管理,缺少与学生之间的故事。
我们真正坐下来交流是在汤玉刚上完一节数学课之后。当任保军再次向记者推荐采访汤玉刚时,汤玉刚面有难色地说:“不要采访我了,学校有许多老师都值得采访。”汤玉刚的表情告诉记者,他的拒绝是真诚的,就像他这些年来一直拒绝上级给予的荣誉一样。
接下来短短几个细节的交流让记者感受到了三个没想到。
没想到汤校长如此有故事感。汤玉刚是肃北中学的一名老兵,他在这里工作时间最长,从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开始,他在这里已经度过了40个教师节;在学生眼中,他最显著的身份是数学教师,学生都习惯称他“汤老师”,而那些更大胆的孩子则直接叫他“汤哥”,尽管他已经年届60。
没想到汤玉刚如此迷恋课堂。身为校长,汤玉刚一直担任两个班的数学课,并且曾经一个人担任3个班的数学课,持续了一学期,最多时候他一星期同时担任5个班的数学课,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是如何撑过那个星期的,因为在他眼中“课比天大”。
没想到汤玉刚如此热爱生活。他爱运动,平日里与学生一起跑步,一起打篮球或打排球;他爱旅行,先后两次开启“说走就走”的旅行,只身一人踏上西藏旅行的列车;他爱骑行,每天上下班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有老师说“自行车是汤校长的标配”,在过往的日子里,他一共换过3辆自行车。汤玉刚的微信里平时发的内容不多,偶尔发一些内容一定与附近的风景有关,与那辆自行车有关,只有内心向上、向善、向美的人才更容易看见附近,感知附近。
本报记者褚清源(左中格子衬衫)在采访中
在办公室里,几位教师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汤玉刚的各种好。因此,没等汤玉刚再次拒绝,记者便打定主意——就采访他了。
其实,从见到汤玉刚那一刻采访就已经开始了。只是更具体的故事是从与学生和教师座谈中得知的。随着了解的深入,记者愈加确信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只要走进现场,才可能发现这样的好故事。记者最大的真诚何尝不是到现场去,倾听一线教育者的故事。
20多位教师和学生从不同角度讲述着,借由他们的具体讲述,记者试图勾勒出一位好校长的样子、一位好老师的样子。
到今年底,汤玉刚将正式退休。40年前他在肃北中学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不久之后也将在这里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也许到那一刻,他的学生会有很多不舍,会不断惦记这位被叫作“汤哥”的老师。
而作为骑行爱好者,退休后汤玉刚的骑行半径可以进一步扩大,他可以带着自己的热爱继续行走,到达过去没有到过的角落。
来源 | 《中国教师报》国庆特刊
编辑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