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李棚一年销售额1亿元,那是他从未想过的数额。

在此之前的10年,他在制衣厂当过流水线工人,做过打版师,最多的时候一个月也才赚4000多元。后来他和亲戚一起合办工厂,3年下来不但没赚到钱,还因为经营不善欠了几十万元的外债。李棚至今还记得2014年的春节,全家5口人挤在一个10平方米的房子里,5个口袋凑不出100元。

后来,他抓住服装电商的机会,开工厂,招团队,自产自销,一件衣服动辄可以卖出上万件。那是最繁荣的时光,李棚不仅很快还清了外债,销售额也年年创下新高。

但让李棚更没有想到是,2018年之后,1亿元却成为他拼尽全力也难以达到的目标。

服装市场骤变,动辄超过50%的退货率成为一些商家的常态,获客成本涨了几十倍,人工成本越来越贵,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的购物欲也没那么强了,“难做”几乎成为服装商家的共识,一年亏损几百万元也成为李棚公司的日常。

为了在越来越“卷”的市场环境中活下来,李棚再一次做出改变,将目光从零售客户转移到主攻B端客户,在线上推广,拓展新的批发生意,反而蹚出了一条新路。虽然不及鼎盛时期的辉煌,但一年的销售额也能超过5000万元。

离开流水线

2004年,16岁的李棚因家境贫寒,决定不再继续念书,跟着亲戚进了制衣厂,成为流水线上的一员。

十几岁的年龄,李棚每天要站10多个小时,准备面料、裁剪、缝制、熨烫、里布处理,流水线上的哪个环节缺人,他就去哪,“一周要上7天班,有的时候还需要加班,月薪也就2000多元”。

一直到2008年,20岁的李棚已经不再满足于只做一个流水线工人,他想坐办公室,想学技术,做轻松的活,拿更高的工资。

每天晚上下班后,他都抽时间和服装厂师傅学打版。他学的很快,只花了3个月就掌握了打版的要领,如何根据服装款式确定服装基型,如何保证样品准确反映设计意图,很快就在外面找到一个打版助理的工作。

2010年,李棚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打版师,不用继续站在流水线上苦熬,薪资也涨到了4000多元。但他仍然不满足,用多年打工攒下来的钱和亲戚一起接手了一个服装工厂,他负责谈业务,亲戚负责经营生产。

从流水线到服装厂老板,“自我革新才能适应市场变化”

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2013年一个客户的欠款直接拖垮了他们的工厂。当时客户签了订单,付了定金,工厂的衣服也生产完成了,但在交付之前客户的公司倒闭了,李棚的服装工厂收不到尾款,资金链断裂,工厂被拍卖清算之后,他还欠了供应商30多万元。

那年的春节让他至今难以忘怀,全家5口人挤在一个10平米的房子里,5个口袋凑不出100元。

过完年,他出去找工作,但每个月领到的几千元薪水,要吃饭,还要还债。李棚意识到30多万元的外债,根本不是打工就能还清的,他琢磨着还是要创业。

创业的前三年,李棚攒下了不少资源,结识了很多开工厂的老板们。他想着自己没有钱,但可以先从工厂里低价拿一些衣服,卖到杭州的店铺,或者接店铺里的订制订单,再找工厂生产,赚一个差价。

当时杭州不仅服装市场繁华,还出现了不少做衣服的网店,对服装的需求旺盛,李棚只用了一年就还清了外债,还赚了20多万元。

做茶服生意

那几年,李棚最大的感受是“原来生意这么好做”。

2015年初,一个在1688开网店的老板找到李棚,想要订一批新中式的衣服,李棚拿着设计图找工厂生产了1000多件,但他没有现金结账。李棚担心竹篮打水一场空,只交付了300件衣服,自己留下了700多件。

为了不让这700多件衣服砸在手里,李棚也学着在1688上开了一个店铺,把这些衣服上架到了店铺。让他没想到的是,他出去遛个弯的时间,店铺里就卖出去了8件衣服,收入1000多元,第二天又卖了2000多元,之后一直持续了半个月的时间,直到所有的衣服都卖完了。

在震惊之余,李棚也开始研究淘宝上的各类新中式服装店铺,他发现当时有个专门卖茶服的店,一件衣服可以卖到5000多元,有时候一天的销售额就超200万元。

从流水线到服装厂老板,“自我革新才能适应市场变化”

茶服始于汉,有着千年历史,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一个更为细分的类目,在新中式遍地开花的那几年,茶服也随之走红。但作为更小众的类目,茶服市场的竞争明显小于汉服、新中式这种大类。

“几千元的价格都能卖得这么好,说明茶服市场有着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相似款式的的平替一定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李棚心想。

2016年,李棚开始将重心放在茶服上,招设计团队,将茶服定价100-200元,同时大量开拓渠道,不仅在1688上连续开了好几个店铺,同时布局了淘宝店、天猫店,刚开始只有一个客服,后来生意越来越好,他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客服团队。

从流水线到服装厂老板,“自我革新才能适应市场变化”

那是全面爆发的一年。李棚每天都忙到停不下来,每天早上7点起床,12点过了才回家,不停地招人,扩团队,谈业务。到了年底,李棚的办公场所已经从200多平方米扩张到1400多平方米,团队也从早期的几个人变成了几百人。

那年,有一个大师专门从武夷山来杭州找李棚拿货,一次性拿了30多万元的货,“我们设计的茶服在茶博会上卖得特别好,几天时间卖出去了几十万元,只好临时来找我们补货”。

李棚的团队扩了又扩,生意就没停下来过。一直到2018年,公司一年的销售额就超过了1亿元,“但谁也没想到,那是最后的辉煌”。

寻求新的改变

“茶服市场在经历了高速增长之后,产品和竞争者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消费者逐渐感到疲倦,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公司的销售额开始下滑了。”李棚说。

无奈之下,李棚开始思考新的出路,比如往品牌的方向发展,同时将产品方向从小众的茶服改成更大众的新中式日常服装。

起初他很乐观,研发新的服装样式,每个季节的研发资金至少100万元,开订货会,邀约客户。第一次开订货会的时候,订货量才100多万元,甚至没能覆盖成本,“我当时就觉得说这次不行,下次再来”。

从流水线到服装厂老板,“自我革新才能适应市场变化”

只是没想到这一亏就是好几年,市面上做新中式的厂家越来越多,每个人都变得谨慎起来,一方面B端大客户们每笔订单的数量都减少,每次下单都要货比三家,款式,价格,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另一方面,C端的零售市场退货率越来越高,两个板块的业务都不好做。

2020年,李棚干脆关掉了所有的零售店铺,将重心全部放到B端市场,在线上通过短视频引流拓客,吸引全国各地的店主,挖掘更多B端客户的批发生意。

用李棚的话来说,B端客户的批发生意体量大,一个订单最少也有几千元,多的时候一个订单就是十几万元,而且退货率也低,他建了工厂,能够以低价供货。既然两个市场同时做都做不好,不如主攻其中一个市场。

从流水线到服装厂老板,“自我革新才能适应市场变化”

但同时B端客户往往更挑剔,批发生意相对没有那么琐碎,客户采购量大,对品质的要求更严格,这也反向促使李棚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到了产品上,他亲自把控产品的整个生产流程,从设计的款式,到生产的数量,他都全程跟进。工厂也改变了以前大批量生产的模式,每个款式只生产100件,卖得特别好的款式再另外追加生产,从生产端减少衣服的库存。

李棚见过这个行业最繁荣的时期,一年卖过1亿元,也跌过跟头,如今一年保持着超5000万元的销售额,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自我革新才能适应市场变化”。最近,李棚还在持续招新的销售人员,希望继续拓宽销售渠道。

如今36岁的李棚已经不是当初独自创业的时候,他的身后有着一个几百人的大团队,他必须不断寻求新的出路,扩大公司的销售规模,带着团队一起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