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于启章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一、库克一年来3次,什么信号?
相信很多人前几天都关注到了,苹果CEO库克一年内第三次来到了中国。
而这三次,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供应链。
今年3月,库克一方面来给上海静安区的苹果零售店开业站台,另一方面也跟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见面交流,表示中国是苹果的重要市场和关键供应链伙伴,还与比亚迪、蓝思科技、长盈精密 3 家苹果供应商举办小型分享会,强调中国供应商对苹果的重要性。
后来的10月,库克现身北京顺义一家农场,并到 Apple 王府井零售店,第二天拜访微博接受记者提问的时候还回应了Apple Intelligence 何时入华的问题,最后再次与商务部长王文涛交流,表示苹果致力于在华长期发展,持续加大对供应链、研发等领域的投入。
然后就是前几天,库克来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和贸促会会长任鸿斌一起参观了苹果此次新展出的四家中国供应商展台。
现场被问及中国合作伙伴时,库克直接说,“我非常重视他们,没有这些中国的合作伙伴,我们就无法取得今天的成就”,苹果公司现场的展览牌也显示其 200 家主要供应商中有超过 80% 在中国生产。
不难看出,库克今年对中国展现出非常积极的公关行为,但这也反映出,一些市场传言和公众关注的问题,如苹果供应链的转移、产品质量等,已经到了需要库克亲自来华与各方沟通交流,消除误解和疑虑,维护声誉的程度。
这一切,离不开近些年全球供应链格局的异动——企业之间的国际供应链,本来是自由发展、效率至上的逻辑,现在变成了安全至上的国家竞争。
也就是说,世界供应链已成为国家角力场,关乎企业生存、国力较量和民生,是一种隐形国力。
在这个节点,链博会的举办,可以显示出很多东西。
二、这一重磅会议,有说法
要知道,链博会是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备受中外政要、国际组织负责人、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等关注,去年首次发起,今年成功举办了第二届。
今年,国务院总理李强就在链博会开幕前夕同参展参会企业代表进行了座谈,住友电工、苹果公司、正大集团、力拓集团、康宁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宁德时代、联想集团等企业均有代表出席。
链博会现场宁德时代展台
而笔者在链博会现场也观察到,众多跨国企业都有携各国供应链伙伴 “组链” 一同参展,比如苹果公司的展位就有四家 “果链” 中国供应商亮相。
链博会现场苹果展台
苹果 CEO 库克、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赛诺菲大中华区总裁施旺等也都亲身来到链博会现场。
从数据上看,今年的链博会涉及 69 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的 620 家中外企业和机构参展,境外参展商占比上升到32%,加上参展商带来的 400 多家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实际参展商超过 1000 家,国际化水平是在稳步提高的。
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拉开帷幕起,到随后的全球疫情下制造业停摆影响,再到2022年欧洲在经历的能源价格急剧上涨,众多的大型跨国公司,都在围绕供应链的流动性,重新安排全球的生产基地。
这与过去很多年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以看成是我们开启全球化历程的标志性节点。
在这20多年里,我们与其他国家形成了互相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这不仅推动了中国自身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城市化以及产业的体系化建设,也助力了其他国家的生产制造,使其相关公司受益:
全球市值排名经常位列第一的苹果公司,90%的手机制造是在中国工厂完成的;
从2014年起,连续9年排名世界500强第一的沃尔玛,在中国的供应商达到了20000家,每年从中国采购的商品总量占全球采购总量的70%左右;
而市值超过德国大众和日本丰田总和的科技明星特斯拉,2022年在中国市场的电动汽车销量占全球总销量的40%,特斯拉设在上海的超级工厂全年交付超过71万辆,占比高达54%;
2008 年开始,惠普在重庆的生产基地从最初的台式机,逐步扩大到笔记本、一体机等全线产品,截至 2023 年,从重庆出厂的电脑设备已超 4 亿台,重庆成为惠普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且惠普仍将继续把重庆作为其在全球的主要生产基地;
链博会现场特斯拉展台
这些顶级财富都建立在中国供应链的基础之上,中国不仅提供了市场,也提供了强大的制造能力。这是美国设计与中国制造联手所赢得的胜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形成了系统性嵌合。
况且商业的本质就是高效。
全球化发展至今,世界范围内依靠外部组织结构所形成的嵌合,已经有了高度精确的对接和控制。
成本、质量、交期,样样都不能出差错的情况下,离开原本最合适的承接地,本就是一种阵痛。
林雪萍曾做过一个类比:“供应链就像是奔腾的洪流,四下散开去寻找最稳妥的巨大洼地。”
链博会的如期举办,最重要的信号就是——洪流之下,中国坚定开放。
三、开放!中国高明应对
在全球化进程的历史脉络中,西方国家曾是积极的推动者。
早期,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多国企业纷纷在中国设厂,当时中国还相对封闭落后,一些发达国家渴望中国市场,竭力促使中国打开国门。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科技实力迅猛发展,在电动汽车、光伏等关键产业实现弯道超车、技术领先,成本大幅降低,相较西方同类产品形成了比较竞争优势。
很快,欧洲针对中国光伏发起的反倾销调查随之而来。后来,美国也在全球大搞“小院高墙”式保护主义,奉行“美国优先”策略,如今更在政治层面意图与中国“脱钩断链”,筑起重重壁垒阻挡中国发展。
全球化与保护主义的博弈,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应对这样的局势,需要智慧。
而这一次的链博会,很多人也没有看懂中国的高明。
第一,尽管当前一些国家采取 “脱钩断链” 等保护主义手段,但中国深刻洞察到,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必然趋势,这一趋势不可阻挡。
最高领导人在致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论坛的贺信中就曾提到:“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
第二,面对他国封闭或开放的变数,中国表现出的是“岿然不动”,以更加大胆的开放勇气直面贸易与世界局势的动荡,全力维护供应链稳定,积极举办链博会就是最好的例证。
而链博会吸引了众多国家的企业参展,也充分体现了世界经济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紧密联系。
不仅如此,部分国家的“脱钩断链”“调虎离山”是否最终值得,仍然有待商榷。
2020年,美国推行了“经济繁荣网络”(EPN)计划,拉拢日、澳、印、韩、越等国家,以期将关键领域供应链从中国剥离。这个计划后来草草收场,证明了只有政治牵头很难撼动多年形成的供应链根基。
还是那句话,商业的本质就是高效,并且这种高效的内涵,是多元且丰富的。
在中国供应链蓬勃发展的进程背后,诸多关键因素协同发力,共同铸就了如今的竞争力。
1. 技术优势
伴随多年来在世界贸易中的深度参与,中国一大批链上企业持续投入研发、厚积薄发,能依托技术突破实现生产流程优化、产品质量进阶,大幅提升产出效率与品质,这成为商业高效运转的硬核支撑。
中国供应链不论主动迁移还是自然溢出,东南亚和印度都是自然承接之地,与这些国家地区相比,中国供应链积累下的技术优势仍然形成很关键的“压强”。
2. 人才优势
我国拥有海量且素质优良的产业工人队伍,他们既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又秉持敬业、勤勉的工作态度。
尤为突出的是,相对合理的产业工人薪资结构,在保障劳动者权益同时,有效控制人力成本,从投入产出视角强化了高效性,赋予产品价格竞争力,可以在全球供应链中抢占先机。
3. 物流优势
物流如同商业脉络里的“高速通路”,也是“润滑剂”。
在我们的广袤国土之上,历经多年建设,如今的物流网络已经纵横交错、日臻完善,从公路到铁路,从航空到水运,无缝衔接、高效协同。
中央前不久还对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进行了着重强调与举措推进,加速物资流通、减少周转耗时,使得原材料与产品能快速穿梭于产区与市场间,让商业运转灵活且迅捷,能够极大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4. 庞大的内需市场
内需市场堪称商业“磁石”,过往,大众汽车等跨国巨头纷纷布局中国,正是被这里的消费潜力所吸引。
彼时中国市场大片空白,有一个例子可以让我们窥见当时的情况。
1984年,德国大众汽车与上汽集团成立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生产桑塔纳轿车。当时国内的供应链几乎一片空白,国产化率不到4%,上汽集团主要生产的甚至还是拖拉机。
这种情况下,外国车企即便携淘汰车型试水,也收到了消费者的热切反馈。
本土企业很多在早期采取了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虽然成果各异,但也在磨砺中汲取了养分、奋力追赶。
以面板产业为例,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企业,扎根国内大市场,对标国际巨头 LGD、三星,凭资金投入、技术钻研突破技术壁垒,推出物美价廉的产品,既满足了国内海量需求,又扬帆出海,凭高性价比优势让全球消费者受益,拓展国际市场版图。
总之,商业高效在中国是技术、人才、物流、市场等多要素共振下的硕果,各因素彼此依存、相互促进,编织起立体且坚韧的商业架构,驱动经济巨轮稳健前行、破浪远航。
这也提示我们的企业,应该将供应链能力看成竞争优势,主动出击,通过 “集成供应链” 出海,提高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这些年中国既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坚定的维护者、建设者,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如今国际环境风云四起,归根到底还是市场之争。
比如美欧日等对中国采取贸易战、科技战等手段,试图限制中国发展,本质是担心中国产品和技术对他们市场的冲击。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清楚认识到,供应链及其所衍生的拉锯将是一场持久战,大家互相出招,并非仅仅是面临挑战时的应激反应,而是为了更有利于自我的发展。
全球大变局之下,商业竞争早已不限于企业之间的技术对抗,而是关系到国家供应链的竞争。
供应链竞争力不仅是所有供应链节点的合力,更是一个国家制造能力的总和。
未来,跟供应链本身一样关键的,还有背后的生态,即便制裁和掣肘当前,我们也要坚定开放,克服民粹和排外思想,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市场开放和消费环境的优化。
就像李强总理在座谈会上提到的那句话一样:
“封闭没有出路,开放才是正途”。
排版| 七雨| 于启章主编| 孙允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