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山核桃

ChatGPT诞生两年,在这场由大模型掀起的AI竞争浪潮里,中外科技企业新一轮的角力焦点无疑是智能体(AI Agent)。

不同于传统人工智能,智能体具备一定的自主性,它能够感知、规划、决策与执行用户给定的目标任务,相较于此前人机交互里的嵌入模式 (Embedding)和副驾驶模式(Copilot),智能体的交互形式更高效、更自然,因此也被视为当前大模型技术落地的最佳形式。

随着大模型“应用落地”成为行业共识,从过去的“百模大战”到“千体大战”,一场智能体之争也逐渐浮出水面。

刚刚过去的11月,无论是微软和谷歌,抑或是OpenAI和Anthropic,均对外透露了智能体产品布局计划,国内科技企业在智能体布局上似乎速度更快,也更为敏感。以百度为例,创始人李彦宏多次力挺“智能体为AI应用的最佳方向”,他明确断言:“智能体是AI应用的最主流形态,即将要迎来它的爆发点”。

在这场“千体”之战中,究竟什么是影响智能体落地的关键?以百度为代表的国内科技大厂又如何借智能体生态在越发激烈的AI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占位?

1、智能体爆发前夜,需先跨越“商业裂谷”

国内外科技巨头集体卷向“智能体”的原因并不难理解。

一方面,在技术端,随着生成式AI从“快思考”转向“慢思考”,scaling law从预训练转向推理阶段为智能体应用的爆发提供了技术基础。另一方面,AI大模型演进至今,寻求商业化落地成为共识,而智能体如李彦宏此前所言具备“门槛低、上限高”的特点,因此也成为大模型落地应用端最关键的产品形态。

不过,随着大众对智能体关注和期待的倍增,对科技厂商而言,这是一个“危险而迷人”的关键时刻——通常来说,在一项技术从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必须要转化为实际的商业产品和服务,才能持续吸引用户投入使用,能否跨越这一技术发明者和使用者间的“商业裂谷”无疑决定着技术未来的规模化应用。

影响大模型厂商“商业裂谷”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

•开发门槛:开发门槛决定智能体推广的速度和规模;

•流量分发:分发场景和生态决定智能体落地的质量和价值;

•商业模式:商业化能力决定智能体的可持续与“技术-商业”的正向循环。

如何跨越上述“商业裂谷”?作为国内外科技企业中对智能体战略最为重视的百度,其智能体实践或许能给我们新启发。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百度文心智能体平台已吸引了多达15万家企业的入驻,聚集了80万名开发者,且已开始帮10万智能体赚钱,文心智能体平台还入选了今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2024年度中国互联网企业创新发展十大典型案例」。

从“百模”到“千体”,智能体如何跨越“商业裂谷”?

前段时间,百度联合英伟达举办了「2024百度搜索·文心智能体创新大赛」,共吸引近万名参与者提交近 4000 个智能体。其中超3成获奖者已通过在百度搜索分发其创建的智能体赚钱。

在近期举办的2024百度热AI营销大会上,百度副总裁、百度搜索总经理赵世奇又公布了一个百度智能体的新进展——

文心智能体为百度搜索带来了多轮对话、超级外脑、创意升级、拟人体验和多元推荐等五大新能力,智能体也正与其最重要的分发场景“百度搜索”形成更强的连接能力:“搜索为智能体提供天然的用户土壤,智能体也创新了传统搜索与用户互动的方式,通过一次次的对话,让用户可以更准确、全面的满足所求。”赵世奇说。

从“百模”到“千体”,智能体如何跨越“商业裂谷”?

另一些问题也产生了:百度智能体是如何跨越上述“商业裂谷”?智能体与搜索又如何相互反哺,激活更多的商业化想象力?

2、智能体+搜索,百度打造大模型时代的“最强入口”

当前,科技企业在探索智能体的商业化道路上,有两条路线——一类是单Agent的专业化路线,主要是集中在垂直领域打造标准化的智能体产品,门槛也相对较高;另一类则是平台逻辑,普适性更强,通过搭建智能体平台,以类App Store的形式,提供从智能体创建开发、分发到变现的一站式和全链路赋能方案。

两种模式没有优劣之分,只不过后者要做的活儿更累、更重,也需要更多的生态和资源沉淀。

比如,以搜索起家的百度,天然离这一流量入口更近。李彦宏就曾表示,搜索是智能体分发的最大入口,搜索也最有可能成为AI时代的“Killer App”。

具体来看,百度在智能体落地上有两条清晰可见的主线:一是加码文心智能体平台建设,率先跨越智能体的“商业裂谷”;二是,利用智能体驱动搜索,打造大模型时代的“最强入口”,最终抵达AI应用规模化落地和商业化的未来。

在第一条主线上,回到前文智能体跨越“商业裂谷”三个因素(开发门槛、流量分发、商业模式),百度在这方面解决下了苦功。

首先,是降低智能体的开发门槛,让智能体变得易开发。在文心智能体平台,可以实现“一句话创建智能体”,同时,平台聚合了知识库、数据库、多样化插件/工作流、数字人形象等能力,大大提升了智能体的性能和可玩性。

从“百模”到“千体”,智能体如何跨越“商业裂谷”?

降低门槛的同时,百度也在定期进行智能体技术的“布道”,比如我们听说12月7日会举办百度搜索·文心智能体创新大赛及平台开发者分享会,邀请了百度、英伟达的资深技术大咖和AI产品榜创始人李榜主坐镇,分享智能体开发与变现的“秘籍”。

其次,建立流量分发生态,分发关乎智能体的流量分配,流量分配则关乎智能体盈利。

百度的策略是依托“1+N”的分发生态,“1”代表的是搜索消费场景下的分发主阵地百度搜索,“N”则是包括文小言、小度、贴吧等百度产品矩阵,开发者可以借助百度多样化、多终端场景,提升分发效率,截至目前,文心智能体平台的总分发量实现了大幅增长,较年初增长了16倍。

而在人们最关注的商业模式上,文心智能体平台推出了链接挂载、商品转化、线索转化、联盟广告和胶囊位组件五大商业组件,智能体的变现路径更加清晰。

数据显示,文心智能体平台目前已有超10万个智能体应用了商业组件,与今年7月相比,实现收入转化的智能体数量增长了395%,单个智能体的单次转化最高收入达到了10万元,普通人利用智能体赚钱已不再是梦想。

而在跑通了“开发-分发-变现”这条商业闭环后,百度还在同步做第二个主线任务——以智能体驱动,重构百度搜索体验。

与传统搜索体验不同,智能体加持下的百度搜索进化出了多轮对话、超级外脑、创意升级、拟人体验和多元推荐五大新能力。

比如在拟人体验上,传统搜索场景下,从用户输入到系统输出,整个搜索交互体验“人机味”很重,而百度搜索通过“搜索+智能体+数字人”的组合,让搜索交互变得拟人化,更有人情味。

就以百度搜索近期上线的智能体超写实数字人“易轶律师数字人”为例,以知名律师易轶的真人形象和真人语音为原型。百度搜索团队通过动作驱动、语音训练,将这些素材做成与易轶本人相似度极高的智能体数字人,用户在实际搜索中,甚至可以直接与“易轶律师数字人智能体”进行视频通话,其体验完全不输真人。

一边是易开发、有分发、有钱赚的文心智能体平台,一边智能体驱动下的搜索阵地革新,百度显然已为智能体爆发储备了充足的弹药。

3、突围“AI泡沫”的关键,百度已经找到了

尽管智能体站在爆发前夜,但环顾海内外,盈利压力、巨大的资本支出和新技术放缓等种种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也让人们产生了类似“AI泡沫”的恐惧。

这种恐慌和不确定性其实源自两个方面:一是向外看,AI竞争加剧,在行业涌现的并购浪中,淘汰赛已经开启;二是,向内看,一切的AI战略都需要兑现在看得见的业绩增长上,这考验巨头们的短期和长期战略决策。

而率先在行业内宣布AI全面重构业务、押注智能体方向的百度,其实想的也很清楚。

首先,在战略端,区别于海外大厂对AGI的理想主义追求,对颠覆式技术不计成本地投入,百度对AI的理解始终是以应用驱动,这也是为什么百度聚焦并大力押注智能体的原因所在。

其次,在业务端,搜索是百度的基本盘,也直接关系百度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智能体+搜索的全新生态下,百度这一基本盘的想象空间也有望被进一步打开。

我们认为,有三大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人人可用”的智能体,有望为百度移动生态带来更繁荣的开发者、创作者和用户,建立共生共荣的“超级生态”。

二是“智能体+搜索”会强化百度大模型时代的入口价值,“智能体+搜索”也会带来新的流量分配机制,这也意味着,百度移动生态内有望诞生超级应用,在“应用为王”时代,占据有利地位。

从“百模”到“千体”,智能体如何跨越“商业裂谷”?

三是让“模型-应用”的增长飞轮更快地转起来。借助“智能体+搜索”让底层文心大模型的能力在应用端有了“涌现价值”,应用边界的拓展,也让大模型技术从有用走向好用。

在今年三季度财报中,百度也披露了一组数据,文心大模型调用量达15亿、百度文库AI功能MAU增长300%、百度搜索AI功能覆盖近70%的月活用户且超过20%的搜索结果页面涵盖AI生成内容......这些数据均表明了百度基本盘业务在“AI化”下找到了新的动力。

李彦宏曾说,人工智能的革命不是三五年就结束,它更像是三五十年对于社会的全方位重构,需要长期主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三者相结合。

而无论是长期主义和理想主义下,多年来持续对AI信仰的坚守,抑或是现实主义下以“智能体+搜索”重塑自身业务,让技术走向普惠,在AI这场瞬息万变的技术革命里,百度再一次抓住了智能体落地的“船票”。

而“船票”即意味着无限的未来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