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据中国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9日,振德医疗、誉衡药业、信达生物、药康生物等8家上市医药企业股东发布减持计划。其中,多数减持企业的股东为个人股东,以高管或实控人居多。

业内人士认为,医药上市企业在资本市场“遇冷”已成常态。企业“组团”减持行为会加剧其融资难的处境。

多家医药企业高管忙减持

在股市连续上涨的情况下,不少医药上市企业股东开始计划减持离场。创新药企信达生物创始人、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俞德超在9月30日和10月2日合计减持325万股,总金额约1.52亿港元。

无独有偶,10月7日,誉衡药业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王东绪计划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三个月内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21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0.0092%)。

在一众“减持案例”中,也有资本公司在此时对药企股票进行减持。10月9日,药康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青岛国药大创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因资金需求,通过大宗交易和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公司股份,累计减持446076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0880%,以及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88819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22%,合计减持534895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3080%。

记者分别致电信达生物、誉衡药业、药康生物证券部,询问公司后续在资本市场是否还有进一步计划。誉衡药业、药康生物电话无人接听,信达生物工作人员挂断了电话。

有投资人在论坛上公开表示:“部分药企的估值已在底部,此时还在减持的公司的投资价值难以令人放心。如果公司有重磅产品即将上市,创始人比谁都清楚,公司股票比黄金都值钱。反之则是公司内部有不利因素出现,对于高管来说,此时,相比股票,他更喜欢现金。高管减持的信号往往带有警示作用。”

一位投资机构分析师则对记者分析,投资人应理性看待医药企业高管的减持行为。企业高管在经济形势不稳定或行业面临变革时,为规避风险,也会适当减持部分股票,投资人不必过于担心。若高管连续减持企业股票,行为具有持续性,资本市场也会给予该公司股票一定的反应。

被减持的药企股票在下跌

截至10月9日上午收盘,信达生物的股价下跌超过5%,誉衡药业的股价下跌超过7%,药康生物的股价下跌超过15%。另外,数据显示,10月9日上午,创新药板块大幅下挫,香雪制药、睿智医药、百洋医药、乐普医疗、常山药业等多股跌超10%。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坦言:“医药上市企业成果研发周期长,一直以来,资本市场对医药上市企业也更宽容。在资本市场向好时,部分医药企业股东坚持,投资者也会质疑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医药上市企业未来的融资或会更艰难。”

有投资人直言,多数医药企业没有实际业绩和分红,后续研发和商业化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有硬实力的公司股价不会因为股东减持而受到太大影响,但有硬实力的大股东一般也不会减持。

也有市场声音公开称,此前资本市场表现不佳,股价表现低迷,一些高管早期获得的股权持有成本较高,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近期资本市场反弹,个人股东减持意愿强烈。

医药上市企业融资何时回暖

根据药智数据,2024年第一季度,国内新药领域共计发生投融资事件57起,累计融资金额达94.01亿元。与此前相比,融资数量及融资金额都有明显下降。《2023年全球医疗健康投融资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医疗行业投融资总额为109亿美元,较2021年的340亿美元降幅明显。

数据显示,从今年年初至今,多家医药企业终止IPO,包括在资本市场上较为热门的IVD(体外诊断)企业、肿瘤NGS(高通量基因检测)企业等。

盛山资本合伙人程浩表示,最近两年,医药生物行业融资进入了低谷期。

今年以来,北京、上海、江苏、广州等省份纷纷出台“全产业链支持创新药发展”的相关政策。一位投资人直言,扶持政策只能起到推动作用,医药企业还是应该把精力放在研发创新成果上。

中银证券认为,在创新药方面,2024年下半年创新药支持政策预计将逐步落地,创新药全产业链有望迎来回暖。同时,2024年以来中国创新药出海前景可期。伴随创新药支持政策的逐步落地和医疗设备招采需求释放,2024年下半年医药生物板块有望在低基数基础上实现业绩增速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