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王彤旭)截至12月5日,8年征战IPO(首次公开募股)的“国货彩妆第一股”毛戈平结束招股,将于今年12月10日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毛戈平夙愿得偿,离不开政策端“支持内地龙头企业赴港上市”的利好举措。事实上,不止于未在A股上市的龙头企业,今年以来,在政策引导下,美的集团、顺丰控股、百利天恒、赤峰黄金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纷纷赴港上市,“A+H”股接连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行业龙头企业的首发募资十分可观。例如,美的集团以356.67亿港元的首发募资额位居年内港股IPO募资额榜首。

“A股上市公司赴港上市增多是一个多因素驱动的结果,既有利于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加速国际化进程,又有助于提升香港市场的活力和流动性。港股通已成为港股流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贡献了港股大约1/4的成交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聘导师柏文喜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

龙头企业赴港上市忙

Wind万得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27日,在内地与香港同时上市的公司共有151家,大部分为行业龙头和知名企业。

在赴港上市方面,以今年11月的数据为例,当月共有7家公司成功上市,26家公司递表,递表数创下年内单月新高。在这7家港股上市公司中,顺丰控股备受关注。作为又一家赴港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顺丰控股融资净额为56.6亿港元,成为港股市场继美的集团后,年内第二大IPO项目。

值得关注的是,多家公司均在赴港上市计划中提及“国际化”概念。

顺丰控股表示,在港上市将有助于顺丰控股进一步推进国际化战略,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优化国际品牌形象、提高综合竞争力。同时,港股发行上市后,顺丰拟将全球发售募集资金的45%用于提升国际及跨境物流能力。

美的集团在2023年股东大会上表示,之所以要去香港上市,是看好港股的“突破性、便利性和快速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聘导师柏文喜认为,A股上市公司热衷于搭建“A+H”双融资平台,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一方面,A股涌现出一批优质的全球化公司,这些公司利用港股市场为“出海”及加速全球化发展布局;另一方面,香港市场不仅融资成本相对较低,且投资者基础广泛,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国际形象及市场认知度。快速审批流程的实施,意味着企业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上市,抓住市场机会。

政策发力支持“A+H”

今年以来,为支持内地龙头企业赴港上市,政策端持续发力。

4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 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作出坚持统筹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和安全,拓展优化资本市场跨境互联互通机制等部署。

随后,中国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旨在激活香港市场,共同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协同发展。

10月16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发表任内第三份施政报告时,提及要争取企业上市,善用与内地市场“互联互通”的优势,吸引国际企业来港上市,同时推动内地大型企业赴港上市,争取短期内实现更多标志性的IPO。

“一是保持境外融资渠道畅通,进一步提升境外上市备案效率,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二是继续拓展与境外市场互联互通,扩大沪深港通标的范围,拓展存托凭证互联互通,吸引全球中长期资金。”11月16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第三届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上指出,要坚定不移深化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进一步便利跨境投融资。

优化互联互通

今年以来,香港推出了上市规则改革和市场改革等一系列新举措,以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区内领先的国际新股集资市场的吸引力。

例如,8月23日,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以下简称香港证监会)与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交所)宣布对《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规则》及相关指引文件作出自今年9月1日开始为期三年的短期修改:短期下调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时的市值门槛,同时放宽了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进行并购交易的独立第三方投资要求。

“就在10月底,港交所迎来第一家通过De-SPAC交易上市的公司。”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在港交所于11月26日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HKEX中国论坛上表示。

此外,今年9月,港交所还正式实施了恶劣天气下正常开市的安排。香港的股票及衍生品市场,不会再受台风或暴雨影响而延迟开市或停市。

10月18日,联交所与香港证监会宣布,将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时间表,以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区内领先的国际新股集资市场的吸引力。

“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时间表,让上市审批的流程更加清晰和确定。”陈翊庭表示,对于已在A股上市的企业,如果符合一定的条件,在香港交易所申请上市时可以进入快速审批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