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连续两年出现下滑趋势、净利润连续三年呈负增长态势,这无疑表明了飞鹤的业绩正在走下坡路。
原创@新熵作者丨依曼 编辑丨蕨影
飞鹤报警,与日本协和为“技术合作”而非“原料合作”!
近日,国产奶粉龙头企业飞鹤发布公告称,互联网上出现的关于“飞鹤进口日本原料”等大量失实言论,这些言论不仅误导了消费者,还对飞鹤的品牌声誉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公司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这件事起源于10月上旬,飞鹤与日本协和签署了相互技术合作意向书,宣布成立联合创新实验室,并表示双方将共同开发发酵乳铁蛋白生产技术。紧接着,有关“飞鹤进口日本原料”的传言在网上不绝于耳。对此,飞鹤表示,本次合作还只是“合作意向”签约,即使是实际合作签约,也是“相互技术合作”以及对发酵乳铁蛋白技术的“开发”,既不涉及原料,更谈不上注资等。奶粉行业从业者、希蜜贝贝品牌创始人王景宣向“中国商报”提及,其所在的地区很多母婴门店都出现了购买飞鹤奶粉的消费者退货等现象。
奶粉不好卖
飞鹤发布的2023年业绩显示,全年营收195.3亿元,同比下滑8.35%;归母净利润32.9亿元,同比下滑31.4%,创下近五年新低。
梳理飞鹤最近三年年报数据发现,2021年至2023年,飞鹤的收入分别为227.8亿元、213.1亿元和195.3亿元,增幅分别为22.5%、-6.43%和-8.35%,同期净利润录得69.15亿元、49.48亿元和32.9亿元,增幅分别为-7.02%、-28.44%和-33.5%。营收连续两年出现下滑趋势、净利润连续三年呈负增长态势,这无疑表明了飞鹤的业绩正在走下坡路。不过,飞鹤收获这样的成绩单并不让人意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出生率从2018年10.94‰下降至2023年的6.39‰,去年新生儿数量下降至约900万人。从2023年营收构成来看,全年公司婴幼儿配方奶粉营收178.77亿元,占总营收的九成以上,基本盘的大小确实影响了公司的成长空间。
飞鹤董事长冷友斌曾表示,“飞鹤奶粉是全世界最贵的,消费者的认知就是好等于贵。” 然而,高昂的价格并不一定能够完全等同于高端品质。回顾以往财报,2020—2022年,其研发费用分别为2.65亿元、4.26亿元、4.93亿元。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比重,2022年才增长至2.32%,但在此之前,这个比例始终低于2%。
在2023年财报中,飞鹤并没有将“研发开支”单独列出,而是将其归为“行政开支”项下,当期行政开支同比增加14.8%至17.62亿元。飞鹤表示,主要为员工成本及研发成本增加所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飞鹤的销售及经销开支,近三年一直在65亿元以上。这或意味着,一罐高价奶粉的背后,超三成溢价是消费者为飞鹤的营销买单。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3年饮料、乳品上市公司中,年薪超1000万的高管有4位,有2位出自飞鹤,董事长冷友斌去年薪酬为1416.2万元,执行董事蔡方良年薪1131.4万元。
尽管飞鹤依然坐稳婴幼儿奶粉市占率第一的位置,但正被第二名伊利快速追赶。
行业未回暖
今年上半年,飞鹤的业绩表现还算亮眼,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00.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净利润19.1亿元,同比增长18.1%,高端产品“星飞帆”的收入增长成为主要推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飞鹤曾发布了产品涨价通知,飞鹤星飞帆、星飞帆900克、星飞帆700克、星飞帆A2奶源版等系列婴幼儿奶粉产品价格全部上调,有公开报道称每罐价格上调40元。不过,飞鹤目前的产品售价已经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未来的提价空间并不大。上半年,飞鹤的行政开支同比减少2.5%,降至人民币7.39亿元,主要由于研发成本降低。此外,其他开支也有所减少,从人民币4308万元降至人民币4131万元,主要因出售旧包装材料的亏损减少;财务成本方面,因计息借款减少,财务成本同比减少4.1%,降至人民币2624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外婴配粉企业上半年业绩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恢复性增长,不过在业内看来,这更多来自于行业和企业的内部调整。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告诉“第一财经”,目前头部奶粉企业业绩的上涨主要是来自于市场集中度的提升,以及企业针对行业变化的主动调整所致。尼尔森IQ数据显示,今年1-7月份,婴配粉销售额全渠道增速同比-4.6%,相比于2023年的双位数下降有所好转,但行业调整仍未见底。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环境,市场总体规模持续萎缩,国内奶粉企业试图开拓新的市场以寻找新的增长点。近年来,飞鹤还不断加大对海外业务的拓展力度,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然而,上半年飞鹤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市场总收益占总营收的比重均不超过1%。可见飞鹤的海外业务仍需进一步发力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