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0月经济数据相继出炉,看点颇多。
最受瞩目的莫过于M1(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年内出现首次回升,与PMI(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率先反弹交相呼应。
这两个指标,作为经济景气度提升的先兆,其意所指,不言而喻。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10月末M1同比增长-6.1%,虽仍为负值,但降幅较上月显著收窄。M1作为衡量实体经济短期活力的关键指标,主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各类活期存款,即随时可以用来投资和消费的资金。
从结构看,占M1比重超过80%的单位活期存款,其增速的收窄是M1增速回升的主要原因,这也意味着资金向企业活期存款转移。
货币活化的提高,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和投资意愿,进而推动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
与此同时,作为经济变化的“晴雨表”,PMI的反弹也颇具信号意义。
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10月份PMI为50.1%,比上月提升0.3个百分点,创近6个月新高。这一数据不仅表明制造业的生产活动正在逐步恢复,也进一步印证了实体经济正经历积极转折的事实。
PMI,作为国际通行的宏观经济先行监测和预警指标,全面反映企业商业活动,通常以50%作为临界值。
M1增速的回升与PMI的反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方面,企业部门资金流动性的改善为生产活动的恢复提供了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制造业生产活动的逐步恢复又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信心和市场活力。
此外,工业、零售和投资等主要指标的边际改善以及供需指数的回升,也进一步佐证了企业信心的提升和市场活力的增强。
当然,这一系列积极变化,无疑反映了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发力和显著成效。自9月下旬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以来,向好迹象不断,信心恢复,经济回暖趋势明显,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但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流动资金多了还不够,货币扩张也得跟上。从10月金融数据也可以看到,社融、信贷增速继续回落,体现出实体融资需求不足、预期偏弱等挑战犹存,经济稳步修复仍需政策护航。
下一步,降准可能率先落地,以配合增量财政政策的发力、缓解银行资本约束和息差约束、对冲巨量MLF到期规模带来的流动性缺口。同时,宽货币也是打通信用扩张、促进经济景气水平持续回升的一剂良药。
当然,财政货币也要打好组合拳,携手撬动新一轮的信用扩张。随着人大常委会宣布大规模化债计划,财政资金的注入将进一步修复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而财政支出节奏的加快也将为经济提振和改善预期提供有力支撑。
尽管扩张的高度和持续性仍取决于企业预期的扭转和地产市场的企稳情况,但可以确信的是,本轮货币宽松政策的效果大概率将好于以往。M1与PMI的协同上扬,无疑成为经济向好信号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