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老板的招商生意经

文/竹林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王总是做建材生意的小老板,这些年业务发展得不错。近期刚刚在中部地区一个县城投资兴建了一个分厂,虽然投资规模不大,也就几千万,但是这个数额对于一个县城招商部门来说也挺可观了,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王总基本没怎么操心,完全交给一个副总全权负责,甚至跟当地领导的见面也只有奠基仪式那一次。

事实证明王总眼光确实好,这个分厂不但建设快,各方面流程手续都没有遇到什么阻碍,当地公务人员也没有去工厂找什么“麻烦”。半年时间,工厂就投产使用了,不但解决了当地上百人的就业,还在当年就产生了可观的税收。

民营企业家圈子里也都知道了王总眼光好,所以就有很多人向他取经。杨总就是其中一个,他为了得到“真经”,特地不远千里跑到王总办公室去请教。请教的问题就是企业如果要扩展业务,怎么判断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

看着杨总诚心请教,想到民营企业家的不容易,王总也真诚对待,向杨总说了下面一番话。

杨总啊,你既然跑这么远来找我,请教不敢说,我只跟你谈谈我的感想吧。

咱们做企业不像那些国企央企实力雄厚背靠大树,一切都要靠自己。业务要扩张,投资建厂,选对地方肯定是第一步。各地一直都在招商引资,但是我劝你,不要听招商会上说的,那都是经过了精心润色的演示,无法真正判断营商环境。真正能判断营商环境的,我建议你可以先去这个地方几天,体验观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结论。

咋观察呢,当然要有目的地看。我是看这五个方面:

首先,看当地的摄像头。如果这地方交通摄像头很多,那说明当地对于交通管理过严,可能当地财政比较紧张,要靠罚款来支撑。比如你驾车要下高速进县城了,忽然看到高速路旁有限速的牌子,你刹车都来不及,如果后面接着收到了扣分罚款信息,那这里环境肯定不会太好。

其次,看当地的政府办公场所,看当地的政府大楼、大院是不是气派,是不是庭院深深不许普通人进入,然后再看看当地学校和养老院的建筑。如果政府大楼比学校还好,还不让人进入,那说明当地的官僚作风肯定是比较严重的。当然,如果政府大楼好,学校也好,说明当地财政可能还可以,这个就再看下一步。

那就是看当地政府部门的副职数量。有的地方甚你去了之后,发现地方不大,竟然很多副副职,那当地的公务员可能也少不了,那这里肯定在行政效率方面会有问题,而且,设置这么多领导,他说不定就会利用权力找存在感,找点事干,本来没什么事他也要找点事干,那就要小心了。

再次,你去一个地方洽谈招商,即便是前期的意向接触,当地的相关部门可能会请你吃饭。你要看一下,他是不是带来了另外你不认识的当地的老板。如果有个老板对他唯唯诺诺,那就是他拉来买单的,当地的人情来往肯定很多,如果你去了,说不定后面拉去买单的就是你。人情味太浓、吃喝风气太严重的地方也得好好考虑下。

最后这一点可能这需要多下一番功夫去了解调查,就是基层公务人员的风气传承。你想啊,任何政策都要靠基层人员执行,大领导到一个地方,肯定也想造福一方,也想出成绩,但是他不一定是长期在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和公务作风也不是一届领导任内就能培养好的。如果上面出了好政策,结果基层执行走样,做企业的可能就苦了,企业还是和下面人打交道多,不可能处处去找大领导。所以,有好政策是一方面,有好和尚才能不把经念歪了。如果碰到这种情况,你有苦都说不出。

杨总听了不得不佩服王总的这套生意经。

最后王总说的一番话更让他深有同感,他说,我们做民营企业的,外人看起来是个老板,但是谁知道老板们身上担着多大的责任?如果决策不慎,很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民营企业主的苦和难只能靠我们自己扛着,那句话概括我们很合适:我们都在努力地活着……

民营老板的招商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