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随着A股行情步入新阶段,融合了被动投资和主动投资优势的指增产品再次引发关注。数据显示,自年初以来,约一半指增产品(不同份额分开计算)斩获了超额收益,显示了不错的收益弹性。同时,指增产品规模发展迅速。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21日,增强指数型基金共284只,规模合计超2331亿元,相比2020年同期120只的数量和987亿元的规模,实现了数量和规模双双翻倍增长。(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4.11.21)
指增产品有如此韧性的表现,得益于其产品特点:
指数增强基金旨在跟踪特定指数的同时,通过主动管理力求获取超越指数的表现。其主要收益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跟踪指数获得的市场收益(Beta收益),另一部分是通过主动管理获得的超额收益(Alpha收益)。
一般来说,指数增强策略主要包括基本面主动增强策略、量化增强策略和其他如打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如利用股指期货套利)等增强策略。
通常情况下,在权益市场震荡上行时期,一方面随着A股的反弹,指增产品跟踪指数所获得的贝塔收益也会水涨船高,另一方面也能在获取贝塔收益之外争取获得阿尔法收益的机会。
当前,随着国内指数化投资的进一步发展,指数增强基金吸引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为了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投资需求,中银基金逐步搭建了指数增强基金产品线,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目前已涵盖了多个宽基指增及风格指增。在宽基方面,目前已有代表大盘风格的中银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增强基金、中银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中小盘风格方面有中银中证1000指数增强基金等。
以中银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增强基金为例,该产品以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人民币指数为标的指数,主要采用指数增强量化投资策略。该指数聚焦核心资产,大市值风格显著,同时行业分布较均衡,对A股市场的整体代表性较好。
从标的指数的表现来看,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具有一定的长跑能力,风险收益性价比较优。数据显示,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自2012年11月30日基日以来累计涨幅为113.65%,高于同期上证指数71.65%的涨幅和沪深300指数88.56%的涨幅。(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12.11.30-2024.11.21)
除了大盘风格外,中银基金在中盘和小盘也有布局。以中银中证1000指数增强基金为例。该产品以中证1000指数为标的指数,成份股主要分布在医药、电子和电力设备等创新型中游制造/消费的行业,具备更浓厚的创新成长属性。
值得一提的是,中银基金指增产品线的搭建与完善,与背后的投研团队密不可分。中银基金量化团队成立于2009年,拥有多层次人才储备。在投资经验上和量化体系方面,团队理论体系成熟,策略储备丰富,运行框架完善,持续积累及开发各类型投资策略;在投资过程中,坚持逻辑主导,数据赋能立足基本面开展投资决策,力争为投资者带来良好的持有体验。
业绩回顾:
中银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增强A于2023年11月22日成立,基金经理赵志华自成立日起管理该基金,基金回报/业绩基准回报分别为:自基金合同生效日至2024年上半年11.86%/2.54,三季度12.01%/14.05%。
中银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增强C于2023年11月22日成立,基金经理赵志华自成立日起管理该基金,基金回报/业绩基准回报分别为:自基金合同生效日起至2024年上半年11.58%/2.54%;三季度11.90%/14.05%。
赵志华在管同类产品:
中银沪深300指数增强A由原中银量化价值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于2024年3月20日转型而来,赵志华自转型日起管理该基金,基金回报/业绩基准回报分别为:基金自转型以来至2024年上半年0.47%/-3.07%;三季度13.21%/15.25%。
中银沪深300指数增强C由原中银量化价值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于2024年3月20日转型而来,赵志华自转型日起管理该基金,基金回报/业绩基准回报分别为:基金自转型以来至2024年上半年0.36%/-3.07%;三季度13.10%/15.25%。
中银沪深300指数增强E于2024年7月12日成立,赵志华自成立日起管理该基金,基金回报/业绩基准回报分别为:自基金合同生效日起至三季度末 12.06%/15.05%。
同类指股票基金-增强指数股票型基金-增强规模指数股票型基金,银河证券。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依照恪尽职守、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在少数极端市场情况下,基金投资存在损失全部本金的风险。 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指数基金所跟踪的标的指数过往表现也不预示指数基金的未来表现,请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前,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文件,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并按照销售机构的要求完成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风险之间的匹配检验。(CIS)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