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必须重估中国……

文/杨国英

如何站位审视当下中国,这个至关重要,这牵涉到我们如何审视当下中国资产、以及中国资产内部的必然分化。

纵向审视当下中国,就经济而言,肯定是今昔不如以往——现在我们正在全力稳住中速增长预期,而过去、尤其是疫情之前的两三十年(其实更早应该是2017年之前),中国经济基本不需要太强的政策支撑就能保持高速增长。

但是,如果站位全球横向审视的话,那么,在大国经济体中,今天的中国经济整体表现依然合格,中国经济的全球唯二地位不可取代,尤其是从制造业的出口数据看,整体不仅保持强势,而且出口商品的含科量在显著上升。

一句话,当下中国经济的基本盘,整体是相对稳的,只不过,这其中,在城市化进入尾声、以及人口进入负增长区间之后,内需相对偏弱,但是外需我们是整体稳定的——外需,从今天我们出口分布看,事实我们已经告别对美国的过度依赖,已经从过去侧重给美欧做OEM代工为主,转向现在主要面对全球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做TOC终端品牌商品为主——这个必须承认,绝对是一种进步。

同时,我们还必须关注,今天我们的外需,主要面向全球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这对我们现阶段还在全力政策支持的硬核科技、尤其是自主可控,其来的产业更为升级的对外输出(同样面向全球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事实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

所以,重估中国,我们必须客观辩证看待——纵向对比今天我们不如以往,但横向对比今天我们整体还是不错的;内需我们现在确实进入阶段性的紧缩区间,但外需我们现在呈现的却是更多含科量也更具张力的TOC输出

在对上述形成客观认知之后,我们再来审视当下中国资产、以及中国资产内部的分化。

当下,改开以来罕见的财政和货币双刺激,之于进入阶段性紧缩区间的内需而言,整体至少可以稳住,局部可以稳不住、但至少不至于继续急速下滑,也就是说至少系统性风险稳住了。

从这个角度我们审视中国资产价格,就整个内需而言,之前可能会发生系统性风险(比如房产),但是现在至少系统性风险不会发生了,局部甚至还存在阶段性探底反转的超大概率。

同时,就涉及内需的各行各业而言,原来对预期业绩的冲击可能会下调20%-30%,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内需行业的预期业绩(预期未来一两年),在罕见的政策支撑之下,其下调空间可能已经收敛为10%-15%——这其中的部分内需卷王,则还是会跑出预期业绩为正的超大概率,这是本轮中期牛市第二向上攻击波的市场主线之一。

而之于本轮财政和货币政策集中发力的核心产业,包括硬核科技的商业卫星、低空飞行、人工智能、半导体等等,这些不仅决定我们未来5年、乃至更长期与美国进行产业PK的核心所在,同时,更是本轮财政和货币政策集中发力最具政策杠杆力的关键领域,对这些整体我们必须充满信心(注意是整体,不代表全部)。

同时,还有必要说一说,以创新医疗器械和创新药为主的软核科技,这个我在上周末私域直播时,曾经提到,年内超大概率会迎来一波强势向上攻击,创新医疗过去三四年整体下杀严重,现在财政刺激必然会给予其正向赋能,否则,未来我们在创新医疗领域只会与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大——今天,果不其然,港股的创新医疗集体暴涨,其中微创系整体涨幅接近20%。

同时,如果关注港股的话,今天恒生指数下跌收盘,只不过缘于港股大市值的互联网和金融表现不佳,如果剔除港股大市值的互联网和金融,今天港股其实是大涨的,不仅创新医疗整体大涨,而且,包括诸多细分领域的AI概念股、以及绝大多数具备较高分红的传统公司,今天整体涨幅也是较大的。

讲到这里,提前讲一下,我上周大幅调仓至港股通中小市值公司,这部分静等再拉升拉升,然后再切换到A股的硬核科技为主。

最近我在复盘美股过去5年的整体走势,纳指显著跑赢道指,过去5年,侧重于新兴经济(科技、生物、互联网)的纳斯达克指数涨幅接近250%,侧重于传统经济的道琼斯指数(工业、金融、能源、消费品)涨幅仅100%左右。

尽管我们的硬核公司规模与特点与美股是截然不同的,但是,我相信未来,我们的资产价格分化,其演变趋势和分化趋势大概率会与美股过去5年相似——硬核科技(当然也包括部分软核科技),必将大幅跑赢我们的传统经济,当然,基于我们的政策推动力、以及市场的散户特质,整体用户我们超大概率会缩短,以9.24为起点,可能仅需用时一年半左右。

今天就写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