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钟蔡
奶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也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奶业发展起步维艰,1949年全国牛奶产量仅20万吨,薄弱的奶业基础和落后的生产方式,让奶制品成为稀缺品。75年以来,在国家的倡导和支持下,我国奶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为居民营养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2023年,全国牛奶产量4197万吨,是1949年时的210倍,我国也成为全球第四大奶业生产国,更走出伊利、蒙牛等稳居全球乳品企业10强的龙头企业。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振兴奶业”。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奶业实现全面振兴,基本实现现代化,奶源基地、产品加工、乳品质量和产业竞争力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从粗放式、大投入,到集约式、高效能,中国奶业实现了从微弱到强盛的跨越式发展。其中,以伊利集团为代表的企业,不断涌现新进展与新作为,助力奶业高水平实现现代化。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实现全链条创新
从“人工挤奶”的传统农业,到流水线生产的现代农业,再到如今的数字化生产智能时代,75年以来,我国奶业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其中,科技创新在中国奶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推动奶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
而企业是科技创新,也是技术实践应用的主体。作为行业龙头,目前伊利在国内建立了三级研发平台,构建起了伊利的技术主体,并陆续在欧洲、大洋洲、东南亚等地打造了15个创新中心,建立全球领先的创新体系。伊利还开展全产业链创新合作,构建起“从一棵草到一杯奶、一块酪”的全方位创新链路,不断提升中国奶业的整体竞争力。
为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动乳业高质量发展,我国在乳业领域设立了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该中心由伊利牵头建设,联合共建单位形成了覆盖全产业链的创新实体网络,为行业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服务和系统化解决方案,解决全产业链技术瓶颈,为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提供支撑,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奶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良种繁育方面,伊利已经建成世界领先的奶牛核心育种场,成功培育出国内排名第一的种公牛。同时,通过培育优质、高产、高转化率的牧草品种,伊利带动全国近640万亩饲草料种植,其中带动420多万亩青贮玉米种植,为种植户带来超过25亿元的收益。
不断取得成就的同时,我国奶业依然面临不少挑战,产业链各环节还存在一些“卡脖子”的技术瓶颈亟待突破,全方位推进奶业振兴依然任重道远。
以有着“奶黄金”之称的乳铁蛋白为例,其具有广谱抗菌、调节免疫系统等功能,但是如何提取乳铁蛋白,一直是行业难题。过去,我国乳铁蛋白主要依赖进口,为打破国外的技术制约,伊利研发团队历时16年深入研究,首创乳铁蛋白定向提取保护技术,将常温纯牛奶乳铁蛋白保留率由10%提高到超90%,率先打破关键技术壁垒,并实现成果转化。随后,伊利利用自己的平台设计合适的生产设备,解决了工业化生产的难题。据悉,伊利在新西兰的乳铁蛋白工厂已于2023年开工,建成投产后,将推动伊利跻身乳铁蛋白产能全球前三。
让人民群众成为科技创新受益者,企业也在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新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伊利科研团队先后开发出了低乳糖奶,解决消费者乳糖不耐受的问题;研发出浓缩乳清蛋白制备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为维护婴配粉供应链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
数智升级,为奶业增长注入新动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奶业取得了历史性发展成果,成为奶业生产和消费大国,但要实现向奶业强国的迈进,仍需奶业全链条的持续投入。
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导技术,这也为中国奶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向数智化要奶业增长新动能,伊利紧紧围绕产业链,抓住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产业跃迁新机遇,在业内率先开展数智融合,推动数字新技术与产业链核心业务的增值融合,逐步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变。
优质奶产品离不开上游的优质奶源。近年来,我国奶牛养殖规模化、机械化与数字化水平大幅提高。2023年,全国存栏奶牛百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例增长到76%,荷斯坦奶牛平均单产增长至9.4吨。
以伊利为例,其打造出智能化领先、低碳技术先进的生态智慧牧场,用数字化智慧管理覆盖了奶牛的“衣食住行”。牧场中,全智能无人挤奶机器人、饲喂机器人、推料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各司其职,其中智能自动饲喂系统可以精准控制饲料的添加量,精准度能够达到98%,并且能够实现全程可追溯,保障原奶品质,引领行业步入“无人化养牛”时代。这不仅极大提高了牧场的运营效率,也提高了奶牛生活的幸福指数。根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监测规模牧场的调查数据,2023年分别有83.7%和79.1%的牧场实现精准饲喂、产奶量自动记录。
在中游,伊利打造数智工厂,实现全程无人化、过程透明化、生产高效化,通过数智化赋能,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生产效益。其中,位于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的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园被认为是伊利数智化发展的典型样本,这里的智能工厂全部引入自动化生产线、智能物流系统和工业互联网技术,通过智能传感器和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
养殖端、生产端链条的日益标准化、数智化,不仅大大提升奶业生产规模,也带动奶制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2023年,我国奶业乳脂肪、乳蛋白的抽检平均值分别为3.91g/100g、3.28g/100g;三聚氰胺等重点监控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继续保持在100%。同年,生鲜乳、乳制品抽检合格率分别为100%和99.87%,安全水平居食品行业前列。国产奶不断提升质量安全水平,消费者信心得到增强,从而有效推动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绿色转型,探索奶业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奶业的可持续发展,行业需要绿色转型。当前,我国奶业正处于绿色低碳转型升级阶段,绿色低碳发展也是新时期实现奶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根据我国气候变化第三次两年更新报告(2023年),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7.9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甲烷排放量占农业总排放量的63.2 %,氧化亚氮的排放量占36.8%。然而,从饲草种植到终端销售,奶业各环节都会涉及碳排放,所以要想实现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发展,对整个行业来说挑战巨大。
因此,企业在追求奶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增长、固碳,做精种养循环,做强绿色加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减少奶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目前,一些国家在奶业低碳可持续发展方面已经获得很多成果,而我国不少企业也在绿色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从2010年开始,伊利已连续14年开展企业内的全面碳盘查,建成行业数据最全的碳盘查数据库,并在2012年实现碳达峰,正不断探索全链减碳新模式。
在产业上游,伊利建设“绿智能牧场”,实现源头减碳。伊利初步突破了降低奶牛碳排放量的育种基因编辑技术,这项技术为未来培育低碳核心牛群奠定了基础,还通过提高奶牛饲料转化率,降低奶牛打嗝产生的甲烷排放,实现源头减碳。同时,伊利推行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的“种养一体化”生态农业模式,让饲料种植和奶牛养殖紧密衔接,针对性提升草场碳汇功能。伊利还推进多家牧场的光伏项目建设,实现“棚顶光伏、棚内养牛”,建成后将解决牧场40%的用电量,打造低碳牧场。
在产业中游,伊利创新资源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技术,截至2024年5月,打造了5家“零碳工厂”,推出了5支“零碳产品”,联合发布了2项低碳国家标准和11项低碳团体标准,41家工厂获得了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总数位居行业第一,五大系列产品碳足迹核算的覆盖率100%;还升级纸箱配材及工艺、优化塑料包装结构,实现包装轻量化、降低碳排放。
值得一提的是,奶业的健康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升,需要产业链全链在生物育种、饲草料种植、奶牛养殖、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协同合作,最大化地创造全产业链协同价值。
自2020年以来,伊利投入近300亿元,通过“七大利益联结机制”,从资金支持、技术服务、产业带动、风险共担、优质饲草种植、奶牛品质升级、赋能提升等方面全方位为奶业上游提供支持,带动了全国560万养殖户和农牧民增收致富。在产业带动方面,2019年以来,伊利陆续在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兴安盟等地投资建设大型乳业产业集群项目,构建伊利内蒙古乳产业集群现代农牧业产业化项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奶业实现由“少”到“多”、从“弱”渐“强”的渐进发展。近年,我国奶业更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从创新、科技、数智化等方面追求新动能,迈入了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未来,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我国奶产业也将向更美好的愿景出发,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乳制品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