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布局智慧养老产业,未来养老服务将会呈现何种模式?11月28日,南方都市报银发经济工作室举办“AI陪伴的晚年,你期待吗?”主题沙龙,与会专家学者就AI如何精准赋能养老产业等话题展开探讨。有学者预测,“机器人+服务人员”可能是未来的一种养老服务模式,由此可以降低社会层面的护理成本。
11月28日,南方都市报银发经济工作室举办“AI陪伴的晚年,你期待吗?”主题沙龙。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智慧养老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兵在发言中称,ChatGPT出现以前,业界普遍认为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在养老领域应用还很遥远,但在ChatGPT出现后,乐观的预计未来3-5年内,就会出现第一批老年照护机器人,“老年人+机器人”或“老年人+机器人+服务人员”将会是未来的一种养老服务模式,由此可以降低社会层面的护理比。
机器人或人工智能可以为老人做什么?刘建兵认为,未来机器人在老年人生活协助、生活辅助、精神关爱或陪伴方面将发挥一定作用,比如具有共情能力的聊天、购物和扫地、倒水等家政服务等。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智慧养老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兵在活动中发言。
但刘建兵也提到,在失能老人身体照护等方面,短期内技术还很难实现,因为场景很复杂,每个人的情况和照护环境差异很大。从根本上,老年服务的对象是人,照护服务不可能全部被机器人替代,老人所需要的人文、家庭、亲情关怀,其中的“温度”是机器替代不了的。
刘建兵介绍,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智慧养老研究所主要从事智慧养老技术和产品的应用研究。最近刚完成北京市科委委托的《北京副中心玉桥街道社区风险治理与智慧服务创新场景应用与示范》项目,其中一个场景是利用社区部署的识别摄像头识别老人的活动姿态,判断出跌倒姿态后,向系统平台推送状态信息,平台利用老人的建档信息发起警报流程,有效防止老年人跌倒、降低跌倒伤害。在政策和标准研究方面,目前正在与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联合承担《养老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范》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这是目前养老信息化方面唯一的国家标准,该标准研制的基本思路是“统一数据和接口标准,开放业务系统市场,鼓励创新、优胜劣汰”。研制工作也具备开放性,调研组将对各省市养老信息化项目进行调研,然后通过分析和专家评审,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或标准项目,为标准研制提供原型。同时,通过业务模型的持续更新,持续提炼和推广具有实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的养老服务和管理模式,促进行业服务和管理水平提升。
采写:南都记者刘嫚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