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陪伴的晚年离我们有多远?这场沙龙探讨AI如何赋能养老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发展银发经济已是我们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客观要求。今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指导银发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智慧养老”是其中的关键词之一。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为科技赋能银发产业带来了新契机,一些试点的落地案例亦初步验证了AI参与养老服务的可行性。AI技术将为我们的老年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11月28日,由南方都市报主办的“AI陪伴的晚年,你期待吗”——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沙龙第一期在北京举行。多位老龄、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深研究者、实践者出席活动,并就AI如何服务老人生活、能否承担辅助照护与银发经济的AI治理等话题建言献策。

与会嘉宾强调,AI技术或可解决当下智慧养老产业面临的研发难、推广难等困境,在此基础上,企业仍要走到老人身边,做深度的需求调研。可以预见,技术的发展能够带来更高质量的老年生活,但养老服务仍不可缺少人文关怀,其中的“温度”不是机器可以代替的。

AI陪伴的晚年离我们有多远?这场沙龙探讨AI如何赋能养老

11月28日,由南方都市报主办的“AI陪伴的晚年,你期待吗”——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沙龙第一期在北京举行。

智能养老产品为何总是昙花一现?

要完善定价制度,看到老人切实需求

活动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老龄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石松直言,AI陪伴晚年是可预见的发展趋势,在未来,AI技术将介入老龄社会的各个场景。

AI陪伴的晚年离我们有多远?这场沙龙探讨AI如何赋能养老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老龄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石松在活动中发言。

目前智能养老产品仍面临着市场困境。黄石松表示,首批防跌倒、防走失的智能产品早在十年前面市,但这些年来,这些智能产品“火热出厂”后往往都很快败走市场,仅仅是昙花一现。

黄石松分析称,老人的个人喜好、身体状况各有不同,需要企业深耕“小而精”的产品才能打开市场。此外,养老产品必须和服务紧密结合,要求企业做长期的售后服务跟进,这也提升了养老产品研发、测试、推广的难度。

黄石松还观察到,近年来,AI技术实现突破性进步,并进一步向养老产业深入,为拨开以上困境带来了曙光。他表示,随着大数据、算力算法的进步,个性化的老年需求在研发阶段就能得到尊重。

AI陪伴的晚年离我们有多远?这场沙龙探讨AI如何赋能养老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智慧养老研究所研究员、北科院智慧健康养老与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北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刘建兵在活动中发言。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智慧养老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兵介绍,ChatGPT出现以前,业界普遍认为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在养老领域应用还很遥远,但在ChatGPT出现后,乐观的预计未来3-5年内,就会出现第一批老年照护机器人,“老年人+机器人”或“老年人+机器人+服务人员”将会是未来的一种养老服务模式。聊天、购物、扫地、端茶递水……机器人可以协助老年生活,为老人提供情绪价值,在社会层面大幅度降低护理比或对人员服务的需求。

“居家养老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企业直接上门推销,老人一定会砍价,产品服务的价格没有经过检验,老人会担心吃亏。”黄石松还强调,完善养老产品服务的定价制度并与技术突破相结合,可逐步明确合理的产品价格,让老人买得起、放心买,精准匹配供需两端。

AI陪伴的晚年离我们有多远?这场沙龙探讨AI如何赋能养老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党俊武在论坛中发言。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党俊武在沙龙中表示,智慧养老产业还要关注AI技术的适老性,要满足老人们的切实需求。他认为,企业应把老年人真正当作客户看待,而不仅仅是需要关怀的对象。

“老年人有哪些细分需求,这一块我们做得不够,才刚刚起步。”党俊武表示,养老产品设计应走出办公室,与老人们踏踏实实地站在一起,做深入的企业性调查,列出老年群体的“刚需清单”。

具体来看,不仅要注意挖掘家庭中个体尤其是高龄老年人的使用需求、情感需求,还要关注养老院、社区、老年大学等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场景需求,以及产业背后的技术公司、调查公司、养老服务公司对AI技术的消费需求。他提及,要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未来养老产业势必面临更为严格的监管,而建立精密庞杂的监管体系,同样需要AI辅助。

AI如何融入养老服务?

AI可辅助失能失智老人照护,但不能代替人的参与

AI如何融入活力老人的养老服务?是否能承担辅助照护工作?又会给养老服务带来哪些新的伦理问题?沙龙探讨期间,与会嘉宾还就以上话题参与了讨论。

当下,“60后”开始步入退休年龄,这些“新老人”普遍身体健康、活力不减,比“老老人”有更多教育经历,也有更高的消费能力与更强的消费意愿。“60后”党俊武表示,低龄健康活力老人在学习、再就业、健康、走出家门等方面有着多样需求。“即便退休之后我们也要出门办事,希望AI能带来一些革命性颠覆性的改变,比如在银行办业务能一键搞定。”他说。

在使用电子产品时,老年人面临着“上手难、学习难”的困境。刘建兵表示 ,AI技术有助于简化数字产品的操作界面,实现一键操作、语音控制、图形界面,让老年人快速上手。这也有利于老人快速了解数字产品的各项功能,降低学习成本。此外,AI也能担任机器人客服,但人工客服也不能缺位。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徐一平在会上介绍了机器人在养老应用的长期价值。今年9月,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宣布推出其第五代机器人——“小五”(The Five),标志着机器人技术在人机交互和自主执行任务方面取得新进展,目前“小五”在广东一家养老院测试。

徐一平介绍,形态设计上,研发人员有对“小五”进行环境适应性改造。例如,四腿轮组式设计带来更好的平衡性与负载能力,也能适应多样的行动环境。操作能力层面,“小五”具备自主移动、抱扶老人和推轮椅等多种安全人机物理交互能力。徐一平表示,帮助失能老人移动,从而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开展社交、融入社会,以缓解认知衰老。她还展望,随着多模态大模型的突破发展,机器人“大脑”有望通过捕捉气味、表情等多模态信号,理解失智老人未能表达清楚的需求指令。

“人工智能可以替代部分服务,降低照护强度,降低护理比或人员需求,也能提供某些靠人力很难提供的服务,如24小时的实时监护,但不能完全替代人的照护。”刘建兵说。多位嘉宾都在沙龙中强调,老人个体情况、家庭环境都有很大差异,当下,人类照护很难被智能机器人代替。与此同时,人类照护带来的人文、亲情关怀,也是机器人不能完全提供的。

AI时代如何保护老人的隐私与尊严?

专家建议这样规避风险

在对老人的照顾服务中,也要关注对他们尊严、隐私的保护。刘建兵表示,AI技术的介入更加凸显了老人的隐私风险。

AI陪伴的晚年离我们有多远?这场沙龙探讨AI如何赋能养老

北京乐活堂养老服务促进中心理事长秦金月在活动中发言。

据观察,一些社区提供的上门服务,会在独居老人家中安装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跟踪监测老人的生活状态。北京乐活堂养老服务促进中心理事长秦金月在会中表示,老人有着更为敏感的低自尊心态,在保障隐私的基础上,社区服务人员应向老人交代清楚安装智能设备的目的,并提醒老人做自己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提升他们接纳共享信息的意愿。此外,还要打造由子女、邻里构成的关心网络。

刘建兵表示,未来,“老人+机器人”“老人+机器人+服务人员”的养老服务模式,也会带来更为复杂的责任划分,“为了确保安全,管理方可能会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监控力度,这其中的边界在哪里,也是需要讨论的问题。”他还提到,老人沉迷与人工智能沟通,还可能会疏远身边人。

黄石松认为要冷静客观地看待银发经济中的AI伦理问题。他强调,AI技术首先会在通用领域实现应用突破,此后再经适老化改造进入养老产业。“既然已在通用领域使用,很多伦理问题便已经得到解决。AI技术通用性、适用性的突破,能够大大降低产品成本,也有利于大规模的市场推广与应用。”他说。

采写:南都记者王森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