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国科学家提出的观点和问题,给中国学生带来启发。
未来,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会如何发展?基因编辑和修饰技术会不会用于胎儿?今天在上海临港举行的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科学T大会桌布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少年代表与诺贝尔奖、菲尔兹奖、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等国际科学大奖得主相聚一堂,“同桌”讨论生命的起源、物质的循环利用、人类的未来这三个问题。
敏捷的思维、流利的英语,中国青少年在外国科学家面前展现了风采;外国科学家提出的观点和问题,则给中国青少年带来启发,让他们进一步思考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前沿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工智能不是“潜在敌人”
在探讨“人类的未来”这个问题的圆桌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迈克尔·莱维特在白色桌布上写下了“Diversity(多样性)”一词。他对在座的中学生说:“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特征,在多样性中实现公平和平等是非常困难的。人工智能的兴起,为我们实现这个梦想提供了新的技术条件。”
迈克尔·莱维特与中学生讨论人工智能未来发展问题。来源: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
把“人类的未来”问题引导到人工智能这个科学问题后,莱维特表示,在很多领域,GPT等大语言模型已经比人更聪明,所以人工智能和人是平等的,两者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一方面,研发团队用人类积累的海量信息训练大模型,让它们越来越聪明;另一方面,人通过不断地向大模型提问,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在这位从事计算生物学研究的诺奖得主看来,未来,人工智能将是人类的朋友,而不是潜在的敌人。随着人工智能系统的普及,它们有望缩小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差距,助力提升人类社会的平等性。
深圳零一学院学生古宗霖告诉记者:“莱维特教授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持积极态度,我认同他的观点。”在圆桌讨论中,小古表示,大语言模型堪称活的百科全书,但在解答数理化等理科题目时,经常出错,所以今后要提高大模型的逻辑推理能力,这样才能让它们成为合格的科研AI助手。
诺奖得主为高中生“解惑”
在讨论“生命的起源”问题的圆桌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与莱维特一样,也把宏大的问题引导到一个更具体的问题上:“基因是生命遗传的基本单位,基因编辑和修饰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今后你们或你们的太太怀孕后,会给胎儿做基因检测吗?”
乔治·斯穆特与中学生同桌交流。来源: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
这个问题立即打开了在座中学生的话匣。“基因检测对于预防出生缺陷是有用的,但如果基因检测技术未来可以覆盖与遗传病无关的领域,比如相貌、天赋,那我不会给胎儿做这类检测,也不会用基因技术去改变胎儿的基因。”湖南师大附中学生舒琪媛说,“我会尊重孩子本来的模样,把选择权交给长大后的他,而不是替他做决定。”
经过一番讨论,同学们得出一个共识:用基因编辑和修饰技术改变胎儿的基因,存在很大的伦理风险。
对于孩子们的表现,斯穆特似乎很满意。他告诉这些中国学生,他的家族里有多位研究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的科学家,他对这个领域也很感兴趣,但在科研道路上还是选择了天体物理学,成为“宇宙胚胎学之父”。
“斯穆特是我的偶像,今天能见到他太开心了!”舒琪媛告诉记者。圆桌讨论时,她问了斯穆特一个萦绕在心里很久的问题:以科研为职业会有什么收获?因为她觉得做科研很辛苦,收入也未必很高。斯穆特的回答是,科研是好奇心驱动、探索未知的工作,所以充满乐趣,可以说乐趣是做科学家的最大收获。“与这个收获相比,收入和诺贝尔奖奖金是次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