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张丽霄】
近年来,不少“网红”、影视明星加入直播带货行列。随着直播电商市场从2017年的百亿元规模暴增到2023年的数万亿元规模,不少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头部主播,依靠坑位费和抽成佣金等,赚得盆满钵满。没有线下中间商赚差价,头部主播及其公司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新的“中间商”,将流量大量变现。
然而,伴随而来的是,头部主播带货频频“翻车”,直播带货的乱象问题如何破解,收获了流量红利的网红们又如何在时代风口站稳脚跟?
“直播带货”需苦练内功 方能行稳致远
有媒体认为,超级主播们的新一轮危机来袭,所售产品产生争议,更是让直播电商警报频频。
这些年来,伴随着各大平台流量的聚集,一大批依托平台“直播带货”的主播纷纷亮相,在这条赛道上各显神通。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有不止一个“超级主播”出现,创造了诸多销售业绩神话。
有了更多的机会,更多的选择,这些“主播”才找到了自己事业与人生的新赛道。而他们的活跃与崛起,又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不管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这样的销售模式直接促进了消费,提升了经济的活跃度。这也意味着随着网上一个个订单的形成,线下同时也会有一个个公司接到订单,意味着生产线上的繁忙,意味着一辆辆货车奔驰在高速公路上,意味着一个个快递员奔走在楼群中……
所以,对于“直播带货”,不能因为出现一些问题,就直接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扔掉。与其将板子打到“直播带货”身上,不如换个角度,从不断强化“直播带货”的全流程监管做起,从不断提升平台的自我管理水平做起,从不断加强主播业务素质、法律意识做起,一句话,“直播带货”需要苦练内功方能行稳致远。
这就意味着我们有必要从法律层面针对“直播带货”不断建立健全相关规定,让“直播带货”得以在更精准的法律框架内实现良性发展。而作为主播,尤其是那些“超级主播”来说,也需要不断提升专业化程度,褪去“娱乐化”红利,打造“专业化”实力,在最适合自己的专业领域继续深耕,继续收获。
出现了问题,就解决问题。就像许多事物一样,“直播带货”同样也会有一个从萌芽,到成长,到成熟的过程。我们乐见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能够有更多人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敏锐,去抓住实现人生梦想的机会;我们乐见这样的“多赢”去推动经济发展,去繁荣我们的生活。
——李一木
“德艺双馨”的网红才能长红
数字时代来临时,一些勇于尝试、敢于挑战的人举着手机拍段子,说家常,讲知识,站到风口的他们吃到时代的红利,在众网友的围观中,一步步成长为网络上的“巨星”,就像选秀时代的草根英雄,其一举一动都能引发巨大声浪,他们的流量也带来了强大的吸金能力,很多人赚得盆满钵满。一些忽然暴富的人迷失自我,为赚钱不择手段,虚假宣传、偷税漏税,还有人不懂历史侮辱先烈引发巨大负面舆情。随着翻车事件频发,网红魔力逐渐褪去,如何留住流量屹立不倒,成为网红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同为公众人物,我们可以从演艺圈找到一些答案。影视明星同样依靠自身的魅力和技艺吸引粉丝接广告代言,和网红圈何其相似。红了之后急近功利翻车的艺人比比皆是,很多人经不起诱惑婚内出轨、吸毒赌博等导致人设崩塌甚至锒铛入狱。而纵观历史,那些能够站稳脚跟、事业屡创辉煌的无一不是德艺双馨的人。
网红是特殊的演员,要想长红,必须不断提升技艺,创作好的剧本,好的故事,才能留住粉丝。除了技艺精湛,网红的德行也要立得住,公众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暴露在聚光灯下,一时爆红可能靠运气,持久生存一定要靠良好的德行和人品。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网红类职业会进一步细分,人数也会越来越多,只有德艺双方面发展,才能由网红变长红,期盼网红界的“艺术家”不断涌现,常青树越来越多。
——秦建军
流量经济时代不能放弃思考
流量经济时代,人人皆流量,区别仅在于,是待收割的“韭菜”,还是前去收割“韭菜”的。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式的自由与自媒体的盛宴,也带来了传统资讯传播渠道的解构,至于随之而来的海量信息以及所谓的“自主选择”,在“流量最大化”逻辑下的精准算法与定向推送面前,有时则像一个笑话。
对普通社交媒体用户而言,草根出身的主播、博主在提供情绪价值与娱乐看点,获取流量、观众的时间与欢笑甚至眼泪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影响力,俨然某种“情绪向导”或“精神导师”。
人作为社会动物,对交流有着天然的需求,如果不适应或不喜欢面对面社交,或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进行面对面社交,社交媒体便成为了沟通的介质。打卡同一个地点、支持同一个UP主、拥有同一个爱好、购买同一个品牌商品……在社交媒体上,素不相识的人展现出这样相似的行为,在心理上更容易产生认同与好感,更容易建立起抱团取暖般的群体意识以及“网络家人”般的情感连结。
购物、阅读、出游乃至观点表达,选择放空、选择被流量“投喂”、选择“跟从”,从而与大家分享更多的共同话题,继而精准踩在社交流行之上——在如今这个“我思故我在”“关注故我在”“互动故我在”并行的时代,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甚至,由于远离决策内耗与选择困难,还会带来某种程度的舒适与放松。只是,满足和沉溺于这种舒适与放松,付出的不只是时间、金钱和注意力,长期将好恶是非交于他人判断,将喜怒哀乐让渡他人掌控,成为“流量导演”手上的“提线木偶”,最终失去的,更有可能是宝贵的思考能力。
——丰光
主持人:
头部主播问题频现,为行业敲响警钟。
享受了流量红利的网红主播们要认识到,流量可以筑就高台,同样也可以瞬间倾覆。无原则、无诚信,哪怕你红极一时,塌房也在所难免。
平台和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打击不良竞争行为,保护合法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而作为消费者,我们也要在买买买的过程中,在一声声“家人们”的嘘寒问暖中,在一句句“上链接”的气氛渲染下,保持思考的能力,不盲目下单,从而避免成为流量收割的“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