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公司法律观察

9月30日晚,华为官网发布公告称,根据公司轮值董事长制度,2024年10月1日—2025年3月31日期间,由孟晚舟女士当值轮值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在当值期间是公司最高领袖,主持公司董事会及董事会常务委员会。

孟晚舟二度轮值华为最高领袖,该轮值制度存天然缺陷,还能持续多久?

华为的轮值制度究竟为何物?

一、独特的轮值制度

华为的轮值制度,在全球公司的治理模式中也难得一见,华为无疑开创了企业管理模式的先河,而这一模式的产生与创始人任正非的创业经历以及华为的股权结构密不可分。

从时间顺序上说,华为经历了轮值COO-轮值CEO-轮值董事长的过程。

经过七八年的试验,在轮值COO制度成熟后便从2011年开始实行轮值CEO制度,即在董事会领导下,轮值期间为企业最高行政首长。2018年,华为进入了轮值董事长的时代。轮值董事长与轮值CEO有所区别,在轮值CEO制度下,任正非对经营管理团队的决议有最终否决权。在轮值董事长制度下,董事会换届后产生的轮值董事长,在当值期间为公司最高领袖,领导公司董事会和常务董事会,既参与战略决策,又参与日常的经营管理决策。因此,轮值董事长实际上是华为在轮值制度演变过程中对高层管理人员的进一步提升和放权,也是任正非在为自己挑选合适的接班人而迈出的下一步。

二、隐密的约定

“股权结构决定公司治理”,这是公司法领域的至理名言。

尽管华为多年来,一直对内部员工进行配股,但这些股票并非真实存在。2003年,一份广东省高等法院的判决,确定了华为员工持有的股票,仅仅属于“虚拟受限股”,即该股份在法律意义上和公司所有权毫无关联。而能够决定华为集团归属的,仍然在于任正非持有的自然人股份,已经“华为控股工会委员会”所持有的近99%的法人股股权。因此持股员工与华为变成赤裸裸的合同关系,员工签署合同后交回公司保管,没有副本,没有持股凭证,每个员工有一个内部账号,可以查询自己的持股数量,员工不再对华为公司的股权有所有权,更没有表决权可言。在整个过程中,华为通过不断弱化员工的股权,从而强化的是以任正非为代表的控制权。

因此,通过一种在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层面的隐秘的约定,使以任正非为代表的管理层实质上控制着公司,这是避免华为内乱的必然选择。

三、有的缺陷

由于任正非创始人的身份及威望,因此,尽管其持股比例达不到实际控制人的要求,但目前的轮值制度下,通过内部制度的约定,其依然是说一不二的实控人。但任何公司治理模式都有其短板存在。

首先,轮值制度中最为严重的,就是责任的承担问题。按照任正非的设计,轮值每人任期6个月,若最终导致决策无法按期完成或者失败的情况下,责任将由谁来承担?

另一个问题在于决策效率。华为暂时还没有合适的接班人选,此时民主决策方式恰可以弥补一人决策能力的不足。这种通过牺牲一定的决策效率和时间成本来提升接班人选拔准确率的模式,对于技术与市场处于急剧变化的通信技术行业来说,也着实冒险。

最后,轮值制度最大的弊端就在于没有一个人具有最终的决定权,就连任正非都只有否决权。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华为并没有培养固定的接班人,轮值者基本是处于全力对等态势,这对华为未来的影响不言而喻。

有人将华为的成功归结于其独特的全员持股制度,但是这样的一种股权体系任正非可能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为适应这种独特的股权结构,才会出现“轮值”这样一个特别的治理结构,但“轮值”自身固有的缺陷决定了它仅是华为暂时的而非长期使用的安排。同时,华为现有的不透明股权结构限制了其国际化进程,一旦华为为适应市场需要对股权结构作出重大调整,则新的股权结构下会形成新的治理结构,届时,六个月的轮值安排也就将永久地写入华为的历史。

(作者系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