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证券频陷违规困境背后:内控失效 业绩承压

近日,证监会对兴业证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督管理措施,这不仅暴露出该公司在投资银行业务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也引发了市场对这家老牌券商经营状况的广泛关注。

作为国内知名证券公司,兴业证券近年来屡屡因业务违规被罚,投行及研究业务问题频发,同时公司业绩也持续承压,凸显其在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多个方面面临的挑战。

内控失效屡遭处罚

证监会此次对兴业证券出具警示函的主要原因包括部分项目发行保荐报告未完整披露立项、质控、内核审查问题,以及薪酬考核制度设计不合理等。这些问题直指投资银行业务的核心环节,反映出兴业证券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事实上,这并非兴业证券首次因投行业务违规被罚。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多次受到监管处罚:

2024年3月,北交所要求兴业证券因保荐业务违规提交书面承诺;

2024年2月,由兴业证券保荐的福建森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撤回发行上市申请。

其实,早在2022年,福建证监局曾对兴业证券出具警示函,原因是其在保荐伟志股份公司IPO过程中未能发现发行方的财务问题。

这些处罚反映出兴业证券在项目筛选、尽职调查、风险控制等方面存在持续性问题。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4年10月20日,兴业证券今年以来仅完成4单股权主承销项目,募集资金总额9.29亿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兴业证券今年公告的13个保荐项目中,主动撤回的项目高达5家,项目撤否率达38.46%。

值得一提的是,兴业证券近期发布的一份上市保荐书显示,其签字保荐业务负责人为公司副总裁孔祥杰。然而,孔祥杰的履历显示其过往经验主要集中在经纪业务领域。

除投行业务外,兴业证券的研究业务也屡次成为监管处罚的焦点。2024年初,证监会披露的一则罚单揭露了一起涉及上市公司股价操纵的案件,其中提到兴业证券等机构的分析师配合上市公司频繁发布研究报告,吸引投资者买入相关股票。

2023年8月,福建证监局还对兴业证券及相关证券分析师采取出具警示函的措施,指出公司在证券研究报告业务客户服务行为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个别分析师的发言内容不够审慎。

这些问题反映出兴业证券在研究业务的独立性、客观性以及合规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可能损害投资者利益并影响公司声誉。

业绩持续承压 经营面临挑战

在频繁遭遇监管处罚的同时,兴业证券的经营业绩也面临着巨大压力。从2018年开始,公司业绩呈现明显的波动态势:

2018年:营收64.99亿元,同比下滑26.31%;归母净利润1.35亿元,同比大降94.08%。

2022年:营收106.60亿元,同比下降43.81%;归母净利润26.37亿元,同比下降44.40%。

2023年:营收106.27亿元,同比下降0.30%;归母净利润19.64亿元,同比下降25.51%。

2023年年报显示,兴业证券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投资收益均呈下降趋势,同时政府补贴也在减少。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61.50亿元,同比下降13.83%;投资收益0.76亿元,同比下降69.87%;其他收益1.88亿元,同比下降47.98%。

2024年的经营形势更加严峻。一季报显示,兴业证券一季度营收23.77亿元,同比大幅下滑42.99%;归属净利润3.28亿元,同比大幅下滑60.38%。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公司一季度投资收益亏损16.02亿元,同比下降661.77%,主要源于交易性金融工具投资收益的大幅减少。

2024年上半年,兴业证券的业绩仍未见明显改善。半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91亿元,同比下降22.3%;净利润9.42亿元,同比下降47.57%。从主营业务来看,除海外业务实现17.01%的增长外,其他四大核心业务板块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证券及期货经纪业务:收入13.24亿元,同比下降22.58%;

资产管理业务:收入11.44亿元,同比下降31.20%;

机构服务业务:收入18.21亿元,同比下降10.29%;

自营投资业务:收入11.32亿元,同比下降20.26%。

这些数据反映出兴业证券在多个业务领域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在传统的经纪业务和自营投资业务方面,表现不佳。

兴业证券作为国内老牌券商,近年来频繁遭遇监管处罚和业绩下滑,反映出公司在内控管理、业务转型和风险控制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

在当前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监管日趋严格的背景下,兴业证券亟需重塑内部管理体系,提升合规意识,优化业务结构,才能重新赢得市场信心,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对于投资者而言,也需要密切关注公司后续的整改措施和业绩表现,审慎评估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