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高度不确定的创投市场上,产业投资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势的姿态,成为市场的焦点。在这场由深刻认知和深度赋能驱动的产业投资浪潮中,CVC(企业风险投资)和IVC(独立风险投资)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是业界热议不衰的话题。

在“第18届中国投资年会·有限合伙人峰会”上,弘晖基金董事总经理吴进,上信资产/浦耀信晔总经理蔡雯,CMC资本华海集成电路投资基金合伙人蔡祥,百联挚高资本创始合伙人高洪庆,追创创投创始合伙人雷鸣,比邻星创投创始人、管理合伙人孙晓路,芯能创投管理合伙人裴婉辰,南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剑锋就《深刻认知、深度赋能,产业投资很强势》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高洪庆表示,CVC在跟IVC同台PK的时候,能够给到企业很多资源。最重要的资源是能否给到对方订单,没有订单的赋能都是耍流氓。

孙晓路认为,现在很多CVC的投资和并购挺“严格”,使得所有人都赚不到钱。如果有双赢的心态,让参与方都有盈利空间,才能建立一个长期合作的生态系统,这一点非常重要。

以下为现场探讨实录,或可提供更多参考:

吴进:参加过很多次大会,这是第一次嘉宾阵容这么强大,给我这个主持人非常大的压力。

这次嘉宾阵容济济一堂,不同凡响。从背景来看,有来自国有的也有民营的,有CVC也有IVC;从投资领域来看,有硬科技、消费、医疗。可见本次大会的组织方精心准备了这次活动,希望各位嘉宾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给到大家满意的收获。

大会给我的第一个问题是非常宽泛的问题,最近数年CVC算是风起云涌的状态,投资活动当中也非常活跃。在座各位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如何看待CVC和IVC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是竞争更多,还是合作更多,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变化?正好顺便介绍一下自己和机构的情况。

建立一个双赢的生态系统很重要

蔡雯:各位来宾、各位观众,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上信资产/浦耀信晔的蔡雯。我们是一个上海本土的国资机构,上信资产主要负责LP的投资,浦耀信晔是GP的投资。

我先抛砖引玉,我觉得CVC和IVC很难说一定有竞争或者合作的关系,一直处在很微妙的关系上。中国有句老话“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这种竞合关系体现在我们如何通过联合投资弥补彼此的缺陷和短板。最核心的点是,CVC往往在垂类领域的投资,包括在产业链的投资,会比IVC看的更深更远,对企业产业资源的引导也更加集中。但这一类投资的局限就在于,它往往围绕自己的产业链,围绕自己的战略规划做非常多的投资,会忽略掉更大频度、更宽广、布局式产业格局的投资。

所以有时候广博和专精是需要互补的,没有人能够做到永远的专精,也没有人能够做到永远的广博。我们在专精的基础上需要有更远更宽广的眼光,但我们在更远更宽广的眼光下也需要聚焦,需要专精的投资。

蔡祥:感谢主办方,我简单介绍一下CMC资本。CMC资本是一家300亿管理规模的市场化的美元和人民币双币基金。虽然我们以文化和消费起家,最近在硬科技方面也有很多突破,特别是新能源、半导体和AI。我之前在AI公司做战投,所以我具备两个视角:一个是CVC产投的视角,一个是回到市场化基金以财务回报为基础的视角。

现在CVC这条线还比较模糊,CVC本身也有不同,有些CVC是完全按照企业自己的战略目标去做投资,也有一些CVC投资定位比较宽泛,他们可能有市场化的团队比较广泛地去看相关产业生态。CVC本身的角度也决定了自己的投资策略。

回到两者之间的关系,CVC和IVC还是比较互补的。一方面CVC通过产业逻辑、资源、内部的技术验证或者客户角度,能给市场很好的信号,他们看的东西可能比财务投资人更前瞻,特别是市场敏感度方面更强。同时,IVC有自己的优势和独立性。我最近在北京见一家机器人公司,我带着一家CVC去的,因为对机器人来说需要场景(工厂),这家CVC在汽车行业是一个派系,可能还有一些其他派别的汽车厂投了另外一家公司。所以其实CVC有可能是不独立的,从被投公司的角度有时候是比较谨慎去拿CVC的钱,因为会担心一下子就站队了。从这个角度看,IVC就很重要,IVC会从独立、更长远、市场化的角度为企业规划资本和成长的路径。

所以在这个市场上,存在就是合理,大家要互补,形成很好的均衡,这样市场才比较健康。

雷鸣:大家好,我是追创创投的创始合伙人雷鸣。我们是一个新的CVC基金,去年成立的,围绕追觅科技的科技生态投资。追觅科技是一家全球化的高端消费科技及智能制造品牌。现在我们管理两只基金,有一只早期的10亿基金,还有一只100亿的成长期基金。我自己原来是做财务投资的,从去年开始加入CVC。

我同意蔡总讲的,CVC也会分一些类型,有偏企业内部的CVC,重点布局企业内部的战略;追创现在做的CVC是更偏市场化的CVC。不管是CVC还是IVC,本质还是要给LP创造回报,从这一点来说两者没有本质区别。像我们偏市场化的CVC,自己一年多的感悟是,我们怎么利用产业的视角,提升我们做IVC的能力?大家在IVC去看企业可能会比CVC更广,我们现在如何利用本身依托的产业优势,在投前、投后更好为项目创造价值,提高投资回报率,这是我一直思考的事情。

从投前的角度来讲,尤其我们投机器人+AI赛道的,有很多前沿技术,不管是底层模型还是做人形机器人相关的核心零部件,可以依托产业在投前做技术上更好的评估和判断。之前做财务投资的优势是对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市场规模、竞争等关注特别多,但同时对真正的技术、产品理解不够。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利用本身已有的产业优势,把前面的判断做得更好。

在投后阶段,作为CVC,我们还是希望能用现有的产业为我们投的偏中早期的项目赋能。大家能想到的就是投一些上游企业帮它们带订单,这也是原来大部分CVC做的。我觉得还有很多其他可以做的赋能,包括产品预研的方法论、供应链体系、全球化销售渠道的复用,最核心的还有底层的组织管理体系。对于创业公司来讲,他的管理能力、管理方法都在构建过程中,但企业和企业之间竞争最核心的能力差异点,能决出胜负的,就是企业底层的组织管理。

不管是哪个CVC,能做CVC就代表着这个企业在产业链里面已经是做得很好的头部企业了,会有很好的组织管理方法论可以赋能到这些早期项目,同时在投后上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成长。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投资的成功率以及投资的回报率。

这是我的看法。

裴婉辰: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芯能创投的裴婉辰。我们公司专注于硬科技领域投资,主要赛道基本在芯片、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公司成立时间相对比较短,才两年多,但资金管理规模和已投的项目应该有20多个亿左右,投资项目个数将近40个。我们应该是纯IVC机构。

IVC和CVC是资本市场里面大家都提到的问题,从投资来讲,最近投的几个项目都遇到了同样的几个问题,企业上来就直接说只选两种基金:

1.能带订单。

2.资金方面谁快谁优先。

我觉得订单和资金谁快谁优先这两条,一条指向了CVC,一条指向了IVC。对于市场化的IVC来说,组织资金的能力,包括内部流程的决策速度,是我们绝对的优势。在订单方面,CVC对比IVC来说,在行业内有很长的深耕,他们在投资公司时一般采取战略层面的投资,可能比我们更早进行介入,对企业整体不管是从供应链、订单量上都会有整体的赋能动作。这些是IVC没有办法比拟的。当然也有部分的IVC很早就介入了企业经营和管理工作,这样的话工作量会成倍翻涨。

在后期来说,CVC机构和IVC竞合吗?我比较同意蔡总说的,我们既是竞争也是合作的关系。竞争的关系在于,有些项目IVC去拿的时候,企业第一条需求摆出来就是希望有CVC的站台,需要CVC提供相应的产业资源。同一轮次的时候,IVC可能看起来相对来说弱于CVC。到下一个轮次的时候,前一个轮次CVC已经站完台之后,后一个轮次可能就是IVC进入的比较好的时机。

我们在进行整体投资决策流程时,也会综合之前CVC给我们的相应看法和经验。他们在行业内深耕非常多的时间,包括创始人也好,或者CVC的团队也好,他们对于行业的深度理解确实是IVC没有办法进行竞争的。当然我们属于优选种、少种苗的机构,在广度方面肯定大于CVC。

整体来看,我们肯定是合作大于竞争的关系。在我的角度来说,最大的竞争可能是针对于LP募资的竞争。因为早期的CVC机构可能是母公司进行出资,成立一个战投部进行整体的产业链投资。但现在以市场行情来说,CVC机构它们自己也需要进行市场募资,这就把IVC和CVC的投资人全部集中,这批投资人又要做IVC的LP,又要做CVC的LP,这时对两类机构的投资能力、整体方向的考核把握会更加严格一些。

孙晓路:大家好,我是比邻星创投孙晓路。比邻星创投是市场化运作的基金,专注于医疗创新投资,包括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

我跟CVC交流和合作比较多,我们有21企业和跨国企业、上市公司在做各方面的合作。我觉得中国特别需要优秀的CVC。现在中国上市公司发的基金,包括并购基金,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但我们还不够强大。我们作为早期机构,特别希望跟CVC合作,但过去几年我们合作成功的CVC 90%以上是跨国企业,希望国内这个行业能有更好的发展。

CVC跟市场化机构都可以互相借鉴学习,CVC如果能有一个心态的改变,建立一个双赢的生态系统很重要。我们现在更多的CVC投资和并购挺严格的,所有人都难赚到钱。所以我觉得建立一个双赢的生态,能让参与方都有盈利空间,能有一个长期合作的生态系统,这个非常重要。

第二,CVC要招聘更多优秀的人员,现在国内CVC企业的业务部门很强大,但投资部门往往偏弱,还是需要市场化招募优秀的投资人员,要给予足够的激励,任何一个投资机构的激励、决策机制都非常重要。

第三,我是做医疗的,国内TMT几个大的CVC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把战略投资人的资源调动起来,真正能够为很多初创企业提供产业帮助,让更多创新快速应用到临床实践。

市场化基金也需要向CVC学习,其实优秀的市场化基金和CVC在带来产业帮助上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市场化机构也可以积累经验,整合更多资源,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在这块我们也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比如人员的招募,我们帮被投企业招募了700多号人,招募了300多位CEO、副总和总监。我们也在跟几十家医院和众多PI进行充分合作,现在也在协助企业做并购重组和走向海外市场。

市场化机构也可以建立很好的跟CVC合作的机制,因为每个CVC可能专注于一些细分领域,可以跟多个不同领域的CVC充分合作,我们的广度会更广。

另一方面,并购退出时,这个可能会引起多家CVC的关注,可以找到更合适的价格,对于创投团队、对于技术的长远发展也做一些更好的安排。

中国非常需要更强大的CVC发展,我们也希望未来能够跟更多的中国CVC进行更好的合作,谢谢!

王剑锋:大家好!我是来自南通投管的王剑锋,这个环节或者是CVC,或者是IVC,我自己想了一下我肯定不算CVC,也谈不上IVC,是地方国资,南通投管是南通市市属的国资投资机构,我们既做LP也做GP,自己管着市里面的产业母基金,也管着直投基金,整体资管规模超过100亿。因为管着母基金,穿透下去通过合作的规模在400亿左右。

我主要说说我们怎么看IVC和CVC。国资LP跟IVC的合作是比较长久的,一直以来都跟IVC合作。CVC这几年确实风起云涌。为什么国资LP开始关注CVC?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是,CVC能找到一些好的项目,尤其是水下的项目,这种是国资LP也比较关心的项目优势。

二是,在产业上,有些时候我们在做产业研究的时候还是隔行如隔山,站在外部来看产业。CVC天然具有内部视角,对产业的理解和观察更为透彻。

三是,技术角度,以往我们看项目的时候总觉得技术越牛越好,最好是教授、博导、千人,实际上做下来之后发现也不是,技术是要适应市场的。CVC也有这个优势,它能够把技术和市场结合的比较好。

四是,国资现在关注的是项目导入,CVC有些天然的优势可以帮助国资LP导入一些项目。

但也不是说CVC可以包打天下,什么都可以。实际上我们在跟CVC的交流、合作的当中,发现CVC前面都有一个“某CVC”,一定是一家企业或者一个企业的CVC。既然是某CVC,它在资源上就一定是有边界的。一是体现在能涉及到的范围;二是能涉及到的深度,所以CVC也不是万能的。

作为国资LP,怎么跟CVC更好地合作?从我们的观念来讲,更为关注的:

一是, CVC分类有很大的不同,有些是市场化的,有些是体系内的,我们可能更关注你这个CVC整个系统里的资源能力怎么样,内部资源能力怎么样,能不能调动刚才讲的你的优势,有些是有的,有些是弱的,这是我们看下来的情况。

二是,作为国资你跟什么样的CVC合作,你跟什么产业的CVC合作,还要深入研究一下当地的产业基础,如果你的产业基础恰好能和CVC配合,那大家合作起来都比较容易,比较容易说服出资,CVC也比较好把产业能够安排落地,这才是双赢的局面。

谢谢!

招投资人也需要“既要又要还要”

吴进:参加过很多次大会,这是第一次嘉宾阵容这么强大,给我这个主持人非常大的压力。

这场圆桌的嘉宾济济一堂,阵容不同凡响。从背景来看,有来自国资的也有来自民营的,有CVC也有IVC;从投资领域来看,有硬科技、也有消费和医疗。可见本次大会的主办方是精心准备了这次活动的,希望各位嘉宾能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给到大家满意的收获。

大会给我的第一个问题是非常宽泛的问题,最近数年CVC算是风起云涌的状态,投资活动当中也非常活跃。在座各位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如何看待CVC和IVC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是竞争更多,还是合作更多,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变化?正好也可以介绍一下自己和机构的情况。

高洪庆:现在CVC和IVC里理工科的投资人和商学院的投资人哪个更受青睐?我们在达晨的时候就提出尽量少招纯商学院和金融背景的投资经理,应该从中科大、中科院、清华、交大等的毕业生里找有理工科背景并且有丰富产业经验的投资经理。

我的理解是,在硬科技、生物医药等特别专业的领域里,的确需要有深厚的产业背景,以前的企业家,尤其是To B的企业家,那时候靠自己的勤奋、努力、人格魅力就能拿到很多订单,但现在需要很强的很深的产业背景和人脉的积累。

如果你要投新的行业,仅仅知道ABC肯定是会被人割韭菜的,你知道ABC到XYZ只能赚行业平均的钱,你必须要站在很高的维度,很广的视角来洞察这个行业才能赚到超额的回报,这需要你对产业的理解有深度有高度有广度,并且是独立思考后的认知,这是商学院的或者学金融的在短期之内很难企及的。

当然在TMT,在消费行业,在商业模式创新的公司里,商学院或金融背景的投资经理的综合能力,智商、情商可以拿到好的项目,他们对商业模式和创新有更深的洞察。

在今天的硬科技时代,或者科创时代,有个新的名词叫“科企家”,这是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结合。我们有个洞察,你可以做科学家、科企家、科创家,千万不要成为科投家,做科学的人做实业做研究做经验没问题,做投资就会有很大的变数。

无论是CVC还是IVC,无论是投硬科技还是投消费,人的重要性、团队的重要性怎么讲都不为过。我们把以前投资失败的项目做了复盘,总结了“三个All in”,只有All in face、All in money、All in time的企业家才能成功,缺一不可。有很多创业者All in time,但没有All in money,有些人All in money,没有All in face,都会出问题。

作为CVC,我们在跟被投企业沟通和投后管理的时候,有十五字方针“帮忙不添乱,到位不越位,开好董事会”,谢谢大家!

吴进(主持人): CVC和IVC之间是良性合作的关系,正因为市场上有不同类型的投资人,有这样的竞争关系,大家互相之间才能更好地进步和前进,我相信未来CVC和IVC之间会更加融合,可能IVC和CVC之间的差距差别会越来越小。

忘记介绍我自己了,我来自弘晖基金,我叫吴进,弘晖基金是一个成立10年的投资机构,管理规模在300亿左右,人民币和美元双币种,主要专注在生物医药、科技、消费赛道。

下面请孙晓路总、雷鸣总、蔡总回答一下。

孙晓路:我觉得这些技能都很需要,理工科背景和MBA只是一些技能,当然不同类型的投资策略需要不同的人才。

比如说比邻星创投,我们投资风格偏重大创新,我们研究中国市场缺乏的技术和产品,研究海外一些重大创新的产品,我们有基础做的更快更好,我们按照技术平台,按照疾病领域,按照产业链需求,我们协助发起设立和发展了30多家平台企业,所以我才会招这么多人,连高管都会招300多个,大家一起来做。按照这个投资策略,我们比较关注投资人员的是产业背景,不管原来是学工科的,还是MBA的,希望都需要有产业背景。目前我们基金的投资人员全部具有医疗产业工作经验,我们有6位同事担任过医疗技术企业的CEO,一些同事还成功带领企业IPO。具有产业背景的投资人,往往有三点重要优势:

一是,在企业里耕耘过一段时间,你对产业比较了解,建立了更高的认知,有更好的资源网络,这样可以更好地判断产业、技术发展的方向,有更强的洞察力

二是,做过企业的投资人,往往真的能帮助到企业,包括重要的战略决策,包括在重要的环节,比如说技术攻关、临床试验、注册报批、商业化等方面都能有深刻的理解,能协助企业做重大决策,并在企业需要的时候给与及时的关键协助。

他们也往往积累了丰富的企业管理和人员管理经验。有时候具有创业经验的投资人进入创业公司走一圈就知道很多地方出现了问题,甚至看一下几个创始人就能感觉到谁可能会中途退出。做没做过企业,有可能你对创始人,团队和企业管理会有不同的判断。

三是,真正要协助一个企业,真的要有战略思考,要宽容,要坚毅不拔,每个企业都是熬出来的,作为投资人,你往往需要伴随企业熬过这个过程,所以你的勇气决心,你的坚持坚韧,还有你的学习能力非常重要。从我们的角度,对前台投资人员,我们尤其注重产业化背景。当然中后台团队,包括资金渠道,退出,财务,法务,人力资源,我们需要一些其他的技能的优秀人才,但我们还是希望他们在我们基金工作一段时间后对产业还有被投企业有一定深度的理解。我们基金中后台团队也是每周参与前台投资团队分析项目的讨论的。

雷鸣:基金本质上是产品,产品有产品的定位,CVC的产品定位会更加聚焦一点,但不代表就比IVC窄很多。像我们去投AI+机器人,在我看来也是一个非常有广度的赛道了,因为只要是具备自主的控制、传感、执行能力的都可以算作机器人,机器人带来的上游核心零部件机会里面有To B也有To C的机会,这是关于深度和广度的问题,也是由基金的产品定位决定的。如果是CVC,肯定要结合产业,才会让你的产品定位更加有吸引力、更有卖点。

关于团队搭建,本质上也是和产品相关的,像我们这种基金定位,因为有很多涉及到前沿技术、上游核心零部件,还是非常需要有一些理工科背景的同学加入我们,可以帮我们更好地做早期评估。

同时,我们更关注的还有团队成员的学习能力,因为投资本身是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商科类背景的人不代表就投不好硬科技,不代表他不懂底层,这是大家的固有印象。我自己也是学商科出身,除了特别前沿的芯片这些东西现在再重新学数电、模电有点晚了,大部分技术的东西只要学习能力强、愿意学习,在过程中也都可以构建这样的能力。

蔡祥:广度和深度意思是基金的策略问题,这跟时代也有关系,之前都是generalist,过去最早一代VC,说白了水涨船高,有美元的流动性,大家跟着潮流都挺好的,所以广度没问题,啥都可以看。因为都是从商业模式,从商业化角度,用比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包括组织能力等,去看投资标的,那时候的基金都是可以比较广泛的。

但今天讨论的主题是产业投资,中国的产业出现了更新质生产力的赛道,很多基金,包括原来是generalist(投多行业赛道)的基金业开始做产业投资,根据某个赛道有些主题性的基金,包括AI、先进制造,开始一定的纵深挖掘。

我自身觉得投资不是搞科研,也不是搞实业本身,还是需要广度和深度的平衡。企业是个组织的产物,有很多维度,不单单是你把产品搞懂了,或者这个东西钻研的很深就一定会投得好。

到底理工科的人投芯片、投AI好,还是商学院的人?我自己完全是文科背景,但我最近看很多芯片。看美国,大家公认比较好的投资人/创业者叫Peter Thiel,斯坦福法学院的,他是读哲学的,他培养了很多不同背景的投资人/企业家Pay Pal Mafia包括Elon Musk(经济学和物理本科)。你叫模拟芯片的人研究AI芯片,他也不懂,这些事情的判断需要靠综合的能力。

我非常同意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因为AI迭代很快,今天芯片的架构不一定是明天的架构,今天的模型可能跟明天的模型不一样,除非你是完全钻在那个地方的人,作为投资人不但要学习,掌握系统化的观点。

回到广度和深度,有个平衡在里面,以综合的观点看这个问题,再考虑商业化、组织、人靠谱不靠谱,甚至考察创始人背景的一些事情,才能做好相对信息对称的决定,投资本质是寻求信息要相对的对称,但你永远不可能有完美的信息。

所以,我觉得商科的人完全可以做好投资,记者出身的人也可以,法学出身的人也可以。KKR、黑石招的是最好的人,而不是最好是某一学科的人,这是我的观点。

蔡雯:这个问题最本质的在于认识自己,联合他人。我们在团队里说,木桶能乘多少水,永远都是最短的那块板决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短板,我觉得在投资、招人中都会面临这种问题,现在投资横跨三大板块:大健康、硬科技、数字化,我们非常注意招一类理工科的人,这一类人更注重技术的验证、产品的验证、产业化的格局。但我们也会招商科的人,为什么?他往往会注意商业模式的变化、基因情况的变化、财务指标的变化,所以他们是相互补充。

我们在投资中也会联动非常多的产业资本,跟我们联合投资。为什么?这样更容易消除彼此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拿到更多的水下项目。现在的投资上,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什么项目或者哪一类的投资机构是十全十美的,更重要的是你是不是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你的优势在哪里,你的短板在哪里,你是不是能承认别人的优势在哪里,别人的短板在哪里。

最核心的一点是你能不能用同理心解决共赢和合作的合作点,这才是所谓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最核心的能力。

裴婉辰:在招人方面确实现在要求的全都是理工科和金融的复合背景。在学历方面,如果一定要招博士,我个人觉得没有那么大的必要,因为我们知道博士自己是要有选题的,我见过很多博士、博士后的选题在做的时候可能全世界就只有那一两百个人在做这个事情,面特别窄,你要把它放在投资领域里,对投资的帮助并没有那么大,所以我们更希望产业内出来的人,但你这个人要对投资保有自己的热情。有的人在产业内待个五年八年出来以后觉得自己变成“老油条”了,自己的知识已经够储备到下一阶段的应用了,学习能力也没有了,热情也没有了,这种人对我们来说没有正向刺激的作用。

一是你要对投资行业、对你所处的行业,不管是芯片、半导体还是医药,要有自己的热情在。

二是你要持续学习。

三是要对整个宏观环境、市场情况有绝对的敏感度和敏锐度,要能在小事当中发现今后行业整体的成长方向,或者你可以预判它大概的方向,这样才是我们需要的投资人。

谢谢!

王剑锋:我们对于人,尤其是管理机构的选择人标准差不多。一是要有热情;二是要爱学习;三是要有持续性。

吴进(主持人):听完几位重量级嘉宾的发言之后,感觉大家对人的要求是相当全面的,“既要又要还要”,既要有专业能力,又要有共情能力,还要有理解能力,不停地要学习。

那么,今天的圆桌论坛就到这边结束,再次感谢几位嘉宾有意义的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