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航天迎来新的里程碑!
11月30日晚间,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任务告捷,中国商业航天“三大件”齐了!
如果将商业火箭比作“飞机”,商业卫星比作“乘客”,那么商业航天发射场就是供“乘客”登机、“飞机”起飞的“机场”。当“乘客”和“飞机”越来越多,就不能没有“专属机场”,“三大件”缺一不可。
回首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历程,2015年印发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鼓励社会资本步入航天领域。随后,商业火箭和商业卫星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发展。
《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共完成26次商业发射(含拼车和搭载),占全年发射的39%。2024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
打造“专属机场”,不仅能高频次、高效率执行发射任务,还可为商业火箭和卫星提供稳定可靠的发射平台,促进我国航天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因此,建成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凑齐商业航天“三大件”的需求愈发迫切。
从2022年批准建设到今天首发成功,具有重要意义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都有哪些新突破?
首先是发射平台“更包容”。当前,我国火箭公司众多,火箭型号也可谓是各式各样,如果发射一枚火箭就要造一个工位,既不具备商业航天的经济性,更谈不上时间效益。
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二号工位,在设计上突破创新出“三化”——通用化,采用“通用型”接口设计,多种型号火箭都能使用;模块化,发射的前端和后端设备“模块式”,方便对口更换;组合化,针对不同火箭的发射需求,对设备加减组合,实现符合发射标准的条件。这些设计可以让包括长征十二号在内的19个型号火箭都能使用。
其次是火箭发射“更高效”。商业航天的优势在于效率高、成本低,作为商业航天发射场,如何“降本增效”?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创新采用“三平”模式。区别于传统的垂直作业,该模式下火箭的组装、测试、转运三个环节均在水平状态下进行。火箭在技术厂房里“躺着”组装和测试,随后载着卫星“躺着”转运到发射工位后整体起竖,只需再做一个简单测试,加注燃料后即可发射。
同时,因海南文昌有降雨、雷暴甚至台风等不利气象因素,火箭从技术厂房里组装测试后到发射阵地时间越短,越能助力其顺利发射,防止“夜长梦多”。
值得注意的是,该发射场技术区建成智慧发射场系统,通过数字化信息、智能化应用,将双工位等多个子系统整合,实现资源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面对大量设施设备、特殊燃料等并行交叉采购难题,管理人员将传统配套保障供应模式改为市场化竞价采购,提升了采购效益。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专家范瑞祥所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发射场实现从0到1的突破,真正形成了执行发射的完整能力,补齐了商业航天的缺口。
随着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初步形成,建设航天强国的步履愈发铿锵。让我们一起期待,中国航天向着星辰大海奋楫再扬帆!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