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11”你剁手了吗?11月22日,长三角消保委联盟发布2024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消费者反馈整体趋于正向,除规则复杂、直播间套路等老问题外,预售价反而贵、国家补贴被商家“薅羊毛”“先用后付”消费陷阱等新问题也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好的体验。

优惠机制复杂、先用后付“被”开通……今年“双11”的这些坑你踩了吗?

问题一

优惠机制太复杂,拉低消费者购买欲

“双11”规则难懂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今年,不少电商平台顺应消费者呼声,强调要简化规则。但是,从主会场、榜单会场、直播会场,到平台券、红包雨、商家券,再到满减、尾款、定金、预售、赠品、直播间优惠……花里胡哨的规则让消费者云里雾里,纷纷抱怨“太复杂,看不懂,算不明白”,直呼“双11到底什么东西便宜了?”此外,一些过于麻烦的支付规则也是消费者吐槽的热点,如蹲守直播间抢券、分批付定金等。舆论认为,研究不透的规则正在拉低消费者的购买兴趣,背后实际上是消费者逐步降低的购买欲。

优惠机制复杂、先用后付“被”开通……今年“双11”的这些坑你踩了吗?

舆情案例

上海网友表示,为了研究“双11”规则,她特意打开各个电商平台的“规则”链接,在某平台“双11”活动消费者规则中,“每满300减50”“带有官方XX折或者官方立减字样的商品享受优惠”“带有‘直播买贵必赔’或金色‘买贵必赔’标识的商品支持直播买贵必赔服务”等众多规则已经让人有点头大,“5000多字的规则正文,还有超链接!‘跨店满减优惠分摊’‘与其他优惠叠加’……一通研究下来,根本不知道啥商品便宜了”。

问题二

预售价比直接购买贵,透支消费者信任

预售本应是商家为了提前锁定消费者,给予消费者一定优惠的促销方式,能够在增加销售额的同时进行营销宣传。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不少消费者反映遭遇了“预售套路”。一是故意提价。部分商家宣传预售商品的价格为活动期间最低价,但消费者付完尾款却发现商品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尾款人”变“韭菜人”。二是拒绝价保。预售商品不价保,部分商家在预售时承诺商品全程价保,预售结束后又通过发放优惠券或补贴的形式变相降价,并以补贴或优惠券不参加价保为由拒绝价保,让消费者掉入价保大坑。

舆情案例

上海网友称,辛辛苦苦蹲预售先付款的意义何在?敢情我们消费者就好骗是吧?买贵了主打一个维权到底。该网友表示在购买某品牌洗菜盆时遭遇涨价,预售时页面显示实付总价1372.34元,然而在“双11”期间直接购买时只需1309.37元,差价62.97元。

问题三

商家故意抬高价格,国家补贴被商家“薅羊毛”

今年,“双11”优惠活动叠加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政策,为消费再添一把“火”。在真金白银的政策拉动下,长三角地区市民消费热情被进一步点燃,尤其是家电家居销售呈现火热景象。舆论普遍表示,今年的国家补贴“真香”“不用拼命抢,不需费神算,轻松就能便宜买”。然而,在“换新”消费中,也有一些新问题露头,部分商家“乱操作”影响了补贴落地后的实际体验。有消费者称,补贴政策出台后,此前关注的商品突然涨价,补贴后的价格与补贴前差别不大,有的甚至更贵,部分商家故意抬高价格,借机“薅羊毛”,有消费者质疑“国补到底进了谁的口袋”。此外,还有少部分消费者反映存在获取补贴不顺畅、流程复杂等问题。

舆情案例

安徽网友反映,去某平台看了下,产品都是先涨价再扣除国补,消费者享受国补后的购买价跟国补政策落地前的价格一样,标价8999的电器,跟我说享受完国补以及本店“双11”活动才5000多点,还好之前了解过,不然就被你们的“大优惠”蒙骗了,说白了国补都进了资本家的口袋,消费者没得到真正的优惠,就没人管这些乱标价的无良商家吗?

问题四

莫名开通“先用后付”,消费者误购风险增加

“双11”期间,一些平台推出的“先用后付”新“玩法”遭到消费者吐槽。有网友发文称,一觉醒来爷爷先用后付买了54样东西,求助网友是否可以退,引发舆论热议。“先用后付”“0元下单”“免密支付”等此类看似“零痛感”的下单模式,容易使消费者产生“免费”的错觉,诱导消费者盲目消费,加剧消费者误购风险。先是莫名其妙被开通“先用后付”,想要关闭也很难,常常找不到关闭入口,操作复杂。此外,还有消费者反映莫名开通先用后付之后影响使用“双11”凑单、满减、付尾款等功能。

舆情案例

上海网友表示,各大平台“先用后付”的现象十分普遍。“我本身比较排斥这些,所以不主动申请,但在支付时莫名其妙地默认选中了‘先用后付’。还曾遇到过如果不选‘先用后付’就没办法支付的情况,我只能把订单关掉。”

问题五

直播间为引流把戏多,消费者期待少些“算计”

今年“双11”,各大直播间纷纷发放“定金红包”。这个看起来是在送福利的活动,却让不少网友深感被套路。消费者花上大半天蹲守直播间,抢收每隔一段时间才发放的红包。本以为能靠红包的折扣“捡漏”,却发现部分商品付完定金的尾款,比其他店铺里直接购买的价格还贵。加之因为抢到了大额定金红包,消费者不忍定金红包的福利被浪费,结果越买越多,导致盲目消费。消费者不禁怀疑,所谓的定金红包,不过是主播用来引流的工具,暗藏消费陷阱。

舆情案例

浙江网友称,今年“双11”,有些主播红包发得大,仔细一看都是定金红包。就是你要买得多,预售下单多,你才能用,定金不要钱。某品牌的肠之前预售109,今年预售200?肉价翻一番?抬高价格后感觉买到宝了的落差感也太夸张了吧。大主播都是这个套路,别说其他的了。

针对今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长三角消保委联盟建议,平台应切实履行管理责任,维护市场秩序;商家应提高合法经营能力,满足消费者需求;相关部门应提高监督力度,确保安心消费。

现代快报/现代+ 记者 徐梦云

(图源 江苏省消保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