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6岁的顾凡及,曾经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长期从事计算神经科学的科研与教学。退休以后,他开始写科普书,决定把科普创作和翻译作为自己余生的事业和追求,至今已出版16本科普著译,包括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脑科学的故事》。12月8日,在“上图发布×世纪好书”月度好书精选榜发布会上,《脑科学的故事(第三版)》入选10月榜单精选作品。

“进入脑科学领域以后,我最大的感悟就是,‘Use it or lose it,’不用则废”,日前,澎湃新闻记者在上海的一家养老院里见到了顾凡及,如今,他基本保持着退休前的生活作息,每天工作大约五个小时,睡前,他会在手机上听听书,最近在读马伯庸的小说。作为脑科学研究者,顾凡及和国内外的脑科学领域专家保持联系,持续关注世界范围内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随着年纪的增长,大脑的衰退不可避免,但我相信,动脑能使这个衰退减慢,我现在的脑子还算可以,因为我一直在用脑,没有断过。”

专访丨科普作家顾凡及:脑科学的发展很快,我还在不断学习

顾凡及

【对话】

退休后开始写科普,关注人工智能动向

澎湃新闻: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科普写作的?

顾凡及:我是在退休后才真正地开始科普写作。我不喜欢什么事都不做、每天只是看看电视的生活,我觉得科普是我能够做的事情。2008年的时候,我的第一本科普书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当时杨雄里院士来问我,愿不愿意写一本给小孩子看的科普书,我说我有时间,可以试试,就这样写出了《好玩的大脑》。之后我又继续写科普书,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脑科学的故事》第一版,这是我第一本写给广大公众的科普书,从那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基本上一年一本。

专访丨科普作家顾凡及:脑科学的发展很快,我还在不断学习

顾凡及做讲座

澎湃新闻:您如今每天的日常大致是怎样的?

顾凡及:我基本上是维持退休以前的生活方式。一般早上6点半到7点起床,8点参加养老院里的集体早操,之后从9点工作到11点,中间除了写作以外,也会处理电子邮件和手机信息。午饭过后,再工作一两个小时,然后午休,大概到下午3点的时候,继续工作两小时,晚饭以后,再继续工作。一天大概有五六个小时是在工作,中途也会去健身房做会儿操、跑会儿步,周末的时候也会看看电影。睡觉之前,我会在手机app上听听小说,放松一下大脑,然后晚上10点左右睡觉。一年365天,除了过节和聚会,基本上天天如此。

澎湃新闻:说到小说和电影,在《脑科学的故事》里,也能看到不少对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引用。您对文学艺术也有很大的兴趣吗?

顾凡及:我从小就喜欢读历史和小说,尤其是传奇小说。可能说来惭愧,我读的往往不是被认为一流的作品,比如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我读了很多遍,其他三部我都没有看。武侠小说里我最喜欢的是金庸,最近我在听的是马伯庸的小说。国外的小说家里,我喜欢大仲马、梅里美、普希金、莱蒙托福这些,但有些比较深刻的作品,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我就看得很少。

保持好奇,保持活力

澎湃新闻:您从数学专业转向了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直到现在也一直关注人工智能、脑机结合等这一领域的发展,您对于脑科学持续探索的动力是来自哪里?

顾凡及:一个是好奇,一个是兴趣,想要搞好科研或者科普,都要有好奇心,要觉得这件事有意思。我自己要做这件事,我想这是我最大的动力。另外,年纪大了以后,我还是希望能够对社会有一点回报,觉得这样自己的生活比较踏实,也觉得这样好像自己仍然有活力。

澎湃新闻:如今您还在写新的科普书吗?

顾凡及:我现在手头有几本书要写。之前和卡尔合著了“脑与人工智能系列”,关于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的热点和开发问题,这套书写到2019年中断了,之后又发生了很多新的热点和争议,比如欧盟人脑计划(EU Human Brain Project, HBP)终结,还有100多位科学家联署发文称综合信息理论是“伪科学”等等。怎么看待这些事,这是我现在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梁培基教授在合作写的一本书的内容。另外,我在准备《脑海探险》的更新版,也是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关于脑科学和交叉科学领域的新发展。在《脑科学的故事》里,有一章关于错觉,还有更多的材料没有延展,国外有作者写了一本《眼见非实》探讨错觉,我不太同意里面的观点,我正在写一本《错觉,魔幻世界背后的真相》,大约明年4月份交稿。除了书之外,我还会在微信公众号上写稿,以及给一些杂志写短篇。大概每年维持在20万字左右。因为脑科学发展很快,不断地有新东西出来,要不断地学,学了之后,有些觉得好玩的、值得思考的东西就可以写出来。

专访丨科普作家顾凡及:脑科学的发展很快,我还在不断学习

《脑科学的故事》书封

澎湃新闻:对于现在正在从事脑科学的年轻人来说,您有什么建议或者期望吗?

顾凡及:我羡慕他们生在一个好的时代。在我开始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脑科学还不是一个独立学科,脑科学的科普和研究也没有受到那么多的重视。现在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大量投资脑科学,我们国家也是,各个大学都有这方面的教授。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我想到一位已故的脑科学家沃尔特·弗里曼(Walter J. Freeman III)说过的话,他对年轻人的寄语是:你们背上没有成功的包袱。有些人成功以后,就沿着他原来的那条路线走下去,不愿意尝试新的事物,不愿意冒险,年轻人没有背负这些,完全可以去做你们想做的事。弗里曼还说过,脑科学要继续发展,一个要靠新的技术,一个要靠新的思想,新的技术需要国家投资,但是思想谁都可以拥有。

我看过很多科学家的传记,对照他们的成功,我觉得科学家要有三条品质:第一是好奇,这是他们的动力,有了好奇才愿意废寝忘食地去做这些事情;第二是质疑,不要觉得权威说的一定对,要自己用科学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第三是坚毅,坚毅不等于固执,你要常常质疑自己走的方向是不是对的。我念书的时候,没有老师的引导,也走了很多弯路,当然年轻人也不要完全相信我,通过你自己的实践来检验,如果发现我说的不对,就照你自己想的去做。各人头上一片天,后悔没用,我只想让我的余生过得开心、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