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三周,2024年就结束了。

截至今天,全年的电影票房为408亿,预计最终不会超过450亿,比去年少了整整100亿。

整个电影行业都流露出力不从心的疲态。

如果要为今年的院线总结一个关键词。

Sir觉得,是“壁”。

从春节档就开始的院线二八效应:大部分票房被头部电影卷走,部分腰部电影在排片中抢食失败,自愿撤档拉长战线重映,或直接上流媒体。

商业电影在短视频的影响下,开启无法扭转的同质化效应。

电影和观众也有壁,电影院不知道观众爱看什么,观众不知道电影院有什么电影可看。

国产片还能再回到2019年吗?

或许相比于盯着那几个头部导演,看看他们能不能继续票房神话。

我们更该关注新人。

在任何时候,只要新人的输出源源不断,且不是昙花一现,那么电影就还有希望。

是的。

最值得关注的其实并不是那些“导演首作”。

而是他们的第二部作品。

2024年,有相当一大批的新人导演们迎来了他们的大考,交出了“复试”的答卷。

究竟整体质量如何?

我们或许可以在这里,窥见国产电影未来的样子。

01

大胆!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

观众对新人导演第一部作品的看法,更多是建立在对人才的发掘,和对行业血液流通的赞赏上。

处女作一般是导演酝酿多年的成果。

而到了第二部作品,就更考验导演功力。

于是2024年,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国内电影市场,不难发现这样几个名字:

三年前靠《扬名立万》试水成功的刘循子墨,今年携万合天宜继续拍《胜券在握》;2019年《被光抓走的人》让董润年进入大众视野,加速了《年会不能停!》的诞生;《爱情神话》灵了一把,《好东西》更让邵艺辉坐稳女性市场的头号交椅……

这一年,成为不下10位新人导演“群面复试”的舞台。

Sir并非刻意比较拉踩。

但一个新导演值不值得被继续期待,首先需要考量的是,在第二部:

TA能不能继续带来新东西。

毕竟如果你只是循着老一辈的路在走,那么你的可替代性也会很强。

与其期待复制粘贴。

我们不如把目光投向那些有瑕疵的创新。

2024年,最让Sir想特别提及的,有“新意思”的“复试”作品有两个:

温仕培的《负负得正》。

以及邵艺辉的《好东西》。

这两部电影的口碑天上地下,可对于Sir来说,他们都给到了我们足够的惊喜。

先说前者:

温仕培的前作《热带往事》,如果单就故事上来说,其实并不能让人满意。

但它突出的地方是什么?

暧昧性。

影片通过一起车祸,牵拉出一桩悬案,做足湿热气候带来的张力与氛围。

所以即便豆瓣6.1,依然让不少观众记住了他。

直击尺度!全片满屏性张力、女性话题,国内新人导演太敢拍!

直击尺度!全片满屏性张力、女性话题,国内新人导演太敢拍!

只可惜,《爱情神话》的故事,其实更像是某种限定尝鲜的版本。

虽然有女性主义和城市群像的加成,但围绕在中年群体、男性视角以及不可免俗的精致点缀上(比如艺术电影、上海话和奢侈品)还是太多,在普通观众那里具备一定的门槛。

但《好东西》的出现,显然是一次极为成功的升级。

普通话、没有奢侈品、用所有人都能看懂,都能被打动的语调,诉说一个灵气十足的故事。

而女性主义这回更加不是纯文本式的呈现,是电影所打造的“乐园”本身。

直击尺度!全片满屏性张力、女性话题,国内新人导演太敢拍!

直击尺度!全片满屏性张力、女性话题,国内新人导演太敢拍!

直击尺度!全片满屏性张力、女性话题,国内新人导演太敢拍!

如果说温仕培的新,在于他敢于尝试一门暂且被大部分中国导演所搁置的电影类型,并且也实打实地做到了与现实结合,引发观影群体新的思考。

在动物性(生育率)下降的时代,怎么看待爱情;

在爱情灭绝的环境里,如何处理爱情的衍生制品:

直击尺度!全片满屏性张力、女性话题,国内新人导演太敢拍!

所以总的来说。

80后、90后的新一代导演们以一种野蛮生长的姿态,以混不吝的个性,冲出了当下电影市场。

他们在拍摄手法上创新,如邵艺辉以舞台剧的方式去拍女性对男性的审视;

或是在剧本内容上创新,如刘循子墨《扬名立万》,走上了另一种“剧本杀”模式的电影创作;

他们最初的几部作品里,虽没能摆脱自己的稚气,但却敢于创作出新的模式、一种新的态度。

这何尝不是一种中国电影的新尝试。

只是来到第二部电影,观众会不会再给出“新手体验卡”?

02

新锐≠商业?

如前所述,导演们光有“新东西”其实还是不够的。

观众需要的是“好东西”。

而一部电影好不好,观众给出的最直接反馈,就是用脚投票。

可以说。

在没有突出的美学风格(比如毕赣)加持下,新导演的第二部作品票房成绩,往往会直接决定他们的未来。

那么,2024年新导演的“复试”成绩如何?

单从选题上来看,相比第一部作品,第二部的题材和把控更偏商业是大部分导演的选择。

都试图在这个商业的世界里站稳脚跟。

可结果呢?

一个表格便可以一目了然:

除了邵艺辉等少数导演。

绝大部分,都面临着折戟沉沙的结果。

直击尺度!全片满屏性张力、女性话题,国内新人导演太敢拍!

这场国庆档的仗,也是他能跻身进入另一导演层级的机会,可惜,还是失败了。

《出入平安》虽然以唐山大地震为主题,但,却又在过度消耗观众的眼泪。

警察在看到新婚妻子在地震中的尸体时,是与尸体在废墟上,举办了一场婚礼;一个死刑犯在抗震救灾时,心血来潮,取危楼里放生笼子里的小鸟,然后被压在废墟之下。

在这个年头,还有这样故意煽情的电影,实在是太老套,甚至,你会觉得这部电影,依旧像是“抖音大电影”。

电影的宣发片段放在短视频网站上,就能获得高赞,高流量。

但,放在电影院里,不如说是导演的野心,太过于明显,也太过用力。

直击尺度!全片满屏性张力、女性话题,国内新人导演太敢拍!

而今年还有一部电影,也是如此。

不思凡的第二部作品,《大雨》。

1月上映电影院线,宣发也做得极为热烈,在短视频平台上有8.8亿的播放量,与2017年的《大护法》相比,作为一部动画片来说,也是格外出圈了。

但,今年《大雨》的票房,也就只有1729万,与《大护法》的8761万票房相比,着实是差了许多。

在电影制作上,差的部分,更像是当年《大护法》出圈的部分,故事、台词、意象的设计上,过为隐喻,在还没有搭建好故事框架,电影就已经开始用一个个的符号,去掩盖导演的表达。

直击尺度!全片满屏性张力、女性话题,国内新人导演太敢拍!

在没有找到“破解”电影的抓手时,这部《大雨》最后只有一条线——父子情上可以走得通。

所以也就造成了观众看不懂,导演说不清的局面。

所以《大雨》也只在豆瓣上获得6.2的评分,也很难说它是“遗珠之憾”,只能说是有点可惜。

当然,如果用票房去衡量新锐导演的“新”,其实是不公平的。

用市场倒逼导演就范,让他们要创作出符合当下商业类型的电影,在资本裹挟中,反倒会事倍功半。

最明显的例子,顾晓刚的《草木人间》。

电影选用了吴磊、蒋勤勤参演,宣发奔着“营销诈骗”的噱头而造势,拿下1亿票房。

直击尺度!全片满屏性张力、女性话题,国内新人导演太敢拍!

导演董润年想了想。

“有”,但又改了口:“我不知道。”

还好,这一段台词最后还是保留了,一刀未剪。

直击尺度!全片满屏性张力、女性话题,国内新人导演太敢拍!

能卡住红线的缝隙,显然这是幸运的。

这其中。

更多的,其实是挣扎于表达与不可抗力的大多数。

比如刘循子墨。

拍摄《扬名立万》时,刘循子墨就已经困于拍摄成本的极度压缩:

时间很紧凑,公映版的123分钟其实已经是几个剪辑版本最终的取舍,一些细节,比如“中国最后一个太监”、“中国最优秀的场记”的台词,已经是导演护犊子的结果。

《胜券在握》其实也是,很多嘴型对不上的部分都可以想见背后的改动。

“想表达的越多,障碍越多,分就不一定高。”

直击尺度!全片满屏性张力、女性话题,国内新人导演太敢拍!

直击尺度!全片满屏性张力、女性话题,国内新人导演太敢拍!

自嘲落魄编剧;

直击尺度!全片满屏性张力、女性话题,国内新人导演太敢拍!

点破“女权表演艺术家”。

直击尺度!全片满屏性张力、女性话题,国内新人导演太敢拍!

也乐于拥抱商业。

选择大众喜欢讨论的话题,挑战更有社会议题的作品,选用一些有流量的明星(并非贬义)。

在严苛的审核制度下,也都努力地完成这一项“艰巨”的任务。

虽然对标今年进入内地市场的几部香港青年导演的电影,如《白日之下》《年少日记》等,内地导演鲜有狩猎如此深刻的社会议题。

但。

许多青年导演们也还是有着去直面“房间里的大象”的勇气,也继续着自我的作品风格与表达欲望。

如今,这些导演能否拯救中国逐渐平静的电影市场?

也许答案并没有那么乐观。

“Make 中国电影great again”,似乎单靠一代青年导演,并不可行。

一部两部作品,并不能让中国电影市场再次活跃起来。

但,有了他们,也就有了更多不一样的类型的电影,让电影市场、观众群体逐渐多样化。

这也是一种,改善电影市场的良性变化。

未来,还是任重而道远,请给他们再多一些空间,再多一些掌声。

也许,离真正再次做出“中国电影”的目标,也就不远了呢。

直击尺度!全片满屏性张力、女性话题,国内新人导演太敢拍!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