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地产密探(ID:real-estate-spy)
几年前,很多房企都已意识到“存量时代”来了。这意味着,新的增量需要时间挖掘,暗示着房地产开发节奏必然会变慢。
这三年多的“深调”,让国内几乎所有的房企都猝不及防,按最近某经济学家演讲所说的,房地产泡沫破了,“周期的力量”引发了经济共振。
“怎么一年比一年艰难?”无论是一线从业人员还是企业老板们,应该都有这种发自内心的切身感受。
回到房地产,这几年艰难苦熬但仍在积极突围的,莫过于那些尚有品牌力的出险房企们,尤其是境外债爆雷的。
“从最初展期喘了一口气,但销售仍不见好转,再度大面积交叉违约,被迫进入整体债务重组,然后再整体展期等,但依然偿债吃力。”这是当前不少出险房企的真实写照,背后核心问题仍是销售低迷。
最近几个月,一些出险房企似乎要“血拼”了。换句话说,他们都“赌”上了,纷纷抛出化债“终极武器”——强制可转债,一种无息的限期转股工具。
这摆明了,出险房企想无成本地大规模削债,否则可能“上岸”遥遥无期,大家一起玩完。
近日,佳兆业集团对外抛出了122.7亿美元债重组草案,主要是展期发行划了“六档”的新票据以及划了“八档”的强制可转换债券。
从公告看,佳兆业将强制可转债视为“重中之重”,初始发行68.92亿美元,其中12亿美元的A、B和C档,56.92亿元的D、E、F、G和H档,最终可能转换合计约130.16亿股新股,占其现有已发行股本的约58.81%。
针对向债权人小组支付的2688万美元费用,佳兆业也将通过以每股0.1港元、发行21亿股才支付其中的部分,剩余以现金、债权形式。
如果上述动作全部敲定,佳兆业集团将面临股权大洗牌,郭英成实控的股权比例为12.34%,包括郭英成家族及其信托合计的8.04%,以及其兄弟实控的4.33%。当然,郭老板的高管班底也持有少部分股份。
此外,“资本大佬”张俊旗下的“富德系”也将被稀释到持股只有6.9%;强制可转债持有人合计将持股58.44%,债权人小组将持股9.43%。
当然,佳兆业目前这份重组计划还是草案,特别是近69亿美元的强制可转债,尚待上股东大会审议批准授权以及港交所批准等关键步骤。
就像远洋集团前不久抛出60多亿美元债重组计划一样,因涉及超40亿美元强制可转债而陷入与境外债权人激烈博弈的“拉锯战”。
这些主要境外债权人坚决反对的理由是,认为远洋过于优待股东和拥有抵押的债权人,但远洋方面反驳说,其境外重组方案符合所有相关法律要求,对成功落地充满信。目前,远洋境外债最新消息。
今年初,旭辉控股公布了境外债重组初步提案,向境外债权人提供了5个选项:新债务工具,包括“新贷款”与“新票据”,包括纯展期及4个梯度不同规模的本金削减展期(含附部分转股的展期),较此前草案从全额展期转向全面削债。
按旭辉的计划,目标削债约33亿美元-40亿美元,占截至去年6月底应计息境外债总额(不包括应计利息)约70亿美元的五成。
今年10月下旬,旭辉修订了部分选项,针对“选项2”的4.5年期新票据增加了“强制可转债”的子选项,削债规模将进一步增加。截至11月底,其已获得逾87%的境外债权人支持最新重组方案。
今年3月,世茂集团曾祭出了境外债重组方案,包括4个选项,前两个选项为新贷款,总额70亿美元,其中短期30亿美元,长期贷款40亿美元,选项3是强制可换券,按每股8.5港元的零息转股价1年内转股,选项4是不同工具组合,其中该计划本金额的4成是强制可转债。
另据悉,世茂集团控股股东许荣茂曾间接向其总贷款78亿元,将本金6亿美元未偿还股东贷款交换为等额新长期票据,剩余部分换为等价本金额的强制可转债。
控股股东“身先士卒”,这一招固然厉害。据世茂集团最新披露,其境外债重组已获得超79%的支持。
从这一轮“出险”房企化债的发展进程看,“强制可转债”应该说是融创老板孙宏斌最早使用,且最早完成了境外债重组,涉及强制可转债的总债权额约27.5亿美元。
此后,奥园等出险房企相继学习跟进采用。今年初奥园完成61亿美元境外债务重组,除了4只共计23亿美元新债务工具外,还涉及发行14亿股普通股、1.43亿美元强制可转换债券、16亿美元永续债。
进入今年中期以来,远洋、佳兆业相继将强制可转债这一“削债”工具不断推向新的巅峰,但面临利益博弈也更为剧烈。
总之,出险房企要敢于去想,若不往哪儿想,不去试试,怎么知道结果。比如,世茂掌舵人的大额股东贷款都捆绑到重组计划了,佳兆业掌舵人甘冒实控人可能被大规模稀释的风险。可以说,上岸了,大家都好;上不了岸,大家一起煎熬。